龙舞(大田板灯龙)

  • 项目编号:
    Ⅲ-4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田县地处福建省中部,简称“岩城”,板灯龙在唐末传入这里,长期盛行不衰,一直承沿至今。每年的元宵节,大田人都要在乡村或街巷舞动板灯龙,俗称为“迎龙”。
  大田板灯龙系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连缀而成,分为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等几部分。龙头高近三米,龙身短则几百节,长则千余节,最长的有三千多米。每节灯板长约两米,上面钉着两个或三个裱贴透明龙纸的灯座,龙纸上画着鳞纹、花草或写着祈颂语,每个灯座配插一支粗长的龙烛。龙尾的灯板略长,扎有彩饰的尾鳍。灯板前后两端各有一个锄把大小的圆孔,一根尺把长的硬木龙轴从孔中穿过,将各个环节连缀成一条长龙。活动中,由表演者持硬木龙轴,或高举,或低举、侧举,蜿蜒前行。
  大田板灯龙是炎黄子孙龙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其制作融绘画、剪纸、书法、雕刻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表演熔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韵味无穷,具有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大田板灯龙已陷入濒危境地,急需挖掘整理、保护扶持。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大田县

保护单位:
福建省大田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