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

           马灯,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金坛马灯,旧时与龙灯齐名,于清道光年间最早在金坛朱庄兴起,至今已相传八代。现主要流传在金坛西城朱庄村和指前镇庙圩村儒林镇官庄村等地,其中以朱庄村最具代表性。
           金坛朱庄村的马灯其表演内容主要源于历史故事《昭君和蕃》。表演除旗、伞、灯笼、牌灯和锣鼓等配套物外,主要道具为马。马由竹篾扎骨,布蒙裹而成,分成两截,前截为前身(马头),后截为后身,前后两截内里可各点一支蜡烛(今已改为电池灯珠)。表演时,前后两截对应固定在人的腰间并合成一体,马脖上留有手柄,可抓在手中自由摆动,另一手可持握马鞭。所有角色连同各配合侍应的全部表演人马,早年最多时140人左右,现在约需60多人。
   朱庄的马灯除出发前会有相应仪俗外,其正式登场表演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为开四门锣鼓配合下,首先由马夫们施展十八般功夫,有对拳、双龙十八手或刀剑、棍枪等等第二步为文武串阵:武阵是由所有表演人串成梅花阵、葫芦阵、蒸架阵、蝴蝶阵、箕阵和满天星阵等。文阵在稍缓的节奏中,角色们分别演唱含有自编自填内容的《十字调》《十张台子》《新打大船》《绣荷包》《素五更》《九文》民间曲调第三步为打插:由一个或几个能说会道的表演者说诨话、笑话或顺口溜、打油诗逗引众人第四步为收阵:由骚马和马夫出场进行特技表演。激烈的锣鼓中,骚马此时成为全场的主角和焦点,表演者由马夫引导,在场内象烈马一样前蹬后踢,左蹦右跳,动作灵巧活泼,淘气而又粗逛,并不时对周围人有“侵犯”之举,形成逗闹哄笑的热烈场面。最后,骚马从嘴里喷射焰火,使气氛达到高潮。
   庙圩村官庄村等各地的马灯,在表演技法和具体内容上虽略有区别或变异,但整套程序和形式以及规约都与朱庄村大致相同。
   1995朱庄的马灯于在常州风俗风情旅游节上进行了展演1997朱庄的马灯和庙圩的马灯又分别在庆祝香港回归金坛文化广场演出等大型活动中进行了展示。此后因表演人员青黄不接,朱庄、庙圩、官庄的马灯都曾沉寂。201411月、201810月,庙圩村和朱庄村先后恢复了各自的马灯表演活动。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