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祠山

          跳祠山,常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跳祠山是流传于溧阳市社渚镇刘家边村一带的传统祭祀歌舞据史料记载起源于唐代乾宁二年(公元895年)
   西汉时期,地处东湖下游的刘家边村经常被洪水淹没,民不聊生。当地张渤倾家荡产,带民众开河筑坝,大兴水利,最后劳累而死。为纪念这位治水功臣,人们建起普隆寺,在寺内供奉张渤的塑像,跳起了祠山舞,此后代代相传。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八举行“出会”仪式。是日,刘家边以及河心里四十八村村民聚集,在喧天鼓乐的节奏里,由村民扮演的十一位民间信仰神走出普隆寺,其序列是:开路神、道士、和尚、土地、判官、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当地青壮男人高抬祠山张渤塑像坐轿,压阵神,龙旗龙伞,百十人的队列,沿村巷走田地,边行边祭,行经河心里四十八村,俗称“出会”。诸神及队列回到普隆寺的土场上。祠山张渤塑像坐轿南面而坐,诸神分列两侧。首先是十名男童装扮的十匹小竹马上场,欢腾穿插,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然后是十名女童肩挑花篮上场,款款悠扬;接着是开路神与压阵神上场,分别一手持笏板,一手持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绕场一周,然后在祠山张渤塑像坐轿两侧立定,作护卫状;道士持拂尘、和尚持蒲扇、土地持龙头杖、判官持笔砚依序上场,绕场一周,然后在祠山张渤塑像坐轿两侧分立;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双手持刀剑,依序登场,绕场一周,然后按方位立定;判官持笔砚登场,分别与五方神作对话状,意为告知人间善恶;五方神双手持刀剑,依序登场,或独舞或对舞,步调悠哉游哉,动作斯文雅致,意为惩恶扬善;判官与五方神对舞群舞;然后诸神绕场一周,是为圆场,然后回归普隆寺。表演时,鼓乐悠扬,如歌似吟,龙旗招展,龙伞林立,热闹非凡。其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古今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当地成立了河心普隆祠山协会,建立了该活动项目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确定了代表性传承人。协会积极组织队伍参与各级政府举办的经贸、文体活动,有组织地开展演活动使之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

保护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