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中秋拜月

中秋拜月是从古至今流传于宜春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该习俗现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的大部分乡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渐显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也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一直传承至今。在宜春,每逢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都会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并声名远播,宜春因而有了“月都”的称谓。经过传承发展,中秋拜月民俗活动既体现祭拜,又凸显了宜春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仪式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请月。表现人们用纯洁的心灵,庄严迎接象征祥和的明月在月之都升起。2、祭月。表达人们纯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和心底的企盼。3、拜月。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今,宜春“月亮之都”的称呼已为社会广泛认可,中秋拜月更是逐渐演变成了本土百姓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并以月寄情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在宜春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近年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并已成为“中国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呵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正将其不断传承光大。

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风俗也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因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显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宜春袁州一带一直以来持续传承了这一传统祭月拜月习俗,每年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分别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而今,宜春已成为“月亮之都”,“中秋拜月”更是演变为百姓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并以月寄情的一种重要习俗。

相关民俗活动

1、中国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活动;

2、中秋节活动;

3、火龙追月舞龙舞狮表演。





申报地区或单位:
宜春市

保护单位: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