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山茱萸

西峡野生山茱萸肉500g克新鲜枣皮无核山萸肉茱芋干臾酒萸芋茶净肉

正品店铺 立即购买

西峡是山茱萸的故乡,品质和产量在全国处于突出地位。山茱萸收载于中国药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之功效,为中华医药常用、必备药材。西峡山茱萸品种齐全,优良品种多,“石磙枣”、“八月红”、 “马牙枣” 、“珍珠红”、“大米枣”等都是典型的优良品种,鲜果光泽油润,色红、皮大、肉厚,药用价值高。

西峡县隶属于南阳,这里人杰地灵,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就出生在这里。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经历千年临床实践,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医书之鼻祖,有道是"医门之仲景,犹如儒门之孔子也"。六味地黄丸的处方由《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方剂衍化而成,而其中所用的药材之一山茱萸就产在南阳。可见医圣张仲景时代就采用伏牛山的山茱萸用于方剂,伏牛山的山茱萸生产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从伏牛山主产区山茱萸的地理分布和树龄以及其群落结构的情况看,应当说河南山茱萸资源历史悠久,是古代发掘较晚、而近代发展较快的集中产地。据对河南省南阳地区马山口药材集散地的考证,河南山茱萸作为商品问世,自明清以来已经盛起,解放后又得到迅速发展。



“全国芋肉产河南,河南芋肉产西峡”,西峡独特的自然气候特征为山茱萸的发展提供了充分而适宜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山茱萸超强的生命力,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三分之二。20多年来,通过当地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共同努力,优选、改良和优化了山茱萸品种,人工栽培面积逐步扩大,仅西峡山茱萸GAP基地面积就达25万亩,成为西峡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有力支持了西峡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最能够表现此意境的莫过于西峡山茱萸了。深秋时节,花木凋零,凄凉与感伤铺满山野,然而妖娆火红的山茱萸果实却挂满山前坡后,为这份淡淡的伤感增添了醉人的温馨。经秋雨和霜露的沐浴,山茱萸晶莹剔透,阿娜多姿,尽显“红衣仙子”的风范,诉说着她凝聚天地精华之灵气,阅尽历代沧桑的积淀和祛病强身、造福人类的价值。

   

 

西峡山茱萸主要分布于伏牛山南麓,尤其以伏牛山主峰老界岭以南的深山地带 西峡伏牛山山茱萸产地风光,质量最佳、产量最大,历为医家所喜用。伏牛山区的山茱萸在植物分类上,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山茱萸种,既属于古代本草记载的传统种,又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所列的药用基原植物。

山茱萸对其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是比较严格的,要求气候凉爽、湿润,肥沃疏松的腐殖质土壤,避风的山岭地区,垂直分布海拔以800-1200m为最佳适生地带。伏牛山南麓,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基地位于东经111°01′-111°46′、北纬33°05′-33°48′,海拔600-1500m,气候温暖湿润,昼夜温差大(8-12℃),年均日照1800-2200h,年平均气温13·2-16·5℃, 3-6月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10℃活动积温4500-5000℃,年降水量800-1200mm,全年无霜期240d以上,初霜日在11月中下旬,终霜日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年平均相对湿度70%-80%,基地土壤为黄棕壤砂土或砂壤土;山茱萸生产基地大气、土壤经国家环保部门监测,达到国家一级质量标准,基地水质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而且中药材品质好、产量大、分布广,是中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被誉为"中药材王国"。2003年西峡山茱萸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准使用国家原产地域产品标志。

 山茱萸在全国的分布有3大主产区:河南、浙江、陕西,其中河南产 西峡山茱萸采收情景区产量最大,占全国的2/3。河南山茱萸主要分布在西峡县,西峡的产量占1/2。自1998年开始,到2010年,宛西制药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专门成立了张仲景山茱萸有限公司,在西峡伏牛山腹地的陈阳、寨根、二郎坪、太平镇、米坪等5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不仅保证了总公司中药产品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而且给基地药农带来的直接收益约2亿元,带动山区20万药农脱贫致富奔小康,调动了药农的种植中药材积极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用经济效益引导药农种药,指导药农科学、规范种植,一方面推动了地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产区药农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保证了药材的优质、地道、无污染,保证了公司产品质量和药效,同时也避免了药农盲目地为了短期利益而毁灭性开发药材资源,保护了山茱萸基地的生态环境,保证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09年,全县山茱萸种植面积达22万亩,挂果13万亩,年产1800吨。


西峡产的山茱萸具有色红、肉厚、个大、柔软、油润和药味浓等特点,还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氨基酸、多种糖、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