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羌年”是羌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及其他羌族聚居地。北川羌族的“羌年”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寨羌民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大体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

  “羌戈大战”主要分布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的陈家坝乡、禹里乡、青片乡、白什乡等地,讲述了在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的故事,当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部落人高鼻梁深...

  口弦,彝语叫做“勒果”,又称“洛果”“合荷”,是彝族人民最喜欢的乐器之一,是世界上最小的乐器!彝族口弦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由竹片或铜片制作。竹制口弦比铜制口弦略长。有一片、二片的,也有三片、四片、五片的。口弦配备...

  在木船航运时代的涪江流域,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为了协调步伐和鼓舞士气,船工们就在号子声中掌握行进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逐渐形成了“涪江号子”。涪江号子是船工在航行中触景生情而即兴创作的。他们就像行走在涪...

  潼川豆豉是四川省三台县最具盛名的地方特产,至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康熙九年(1670年)左右,邱正顺的前五倍祖先,从江西迁徙来到潼川府(今三台县),在南门生产水豆豉做零卖生意。他根据三台的气候和水质,不断改进技术,采用毛酶制曲生...

  “水磨漆”,就是用水磨制作的一种漆器工艺。 制作全部由手工完成,有盖面漆画(在湿漆未干期间完成作画,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内完成,以达到漆干画干融为一体)、干燥、砂磨、抛光等几十道工序,产品光亮如镜,细如绸、画如生、耐高温、耐腐蚀、耐酸碱...

  “平武剪纸”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陕交界部大山区的白马藏族和羌族聚居区。“平武剪纸”在秉承祖传剪纸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古老、朴素的平武白马藏族民俗剪纸和羌族刺绣图纹,形成了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构图饱满,造型巧妙、夸张、生动,装饰性...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   鲧禹治水神话,已有几千年流传史。其主要内容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禹在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

  “雾山石刻”是指发源并传承于四川西北部江油市的一种民间美术雕刻工艺,起源于唐代,明、清时相传,主要分布在绵阳市江油市武都镇和中坝镇。“雾山石刻”所用石材原产于江油市国家地质公园、著名风景名胜区观雾山,其石色黑如墨,质细如玉,经过采石、开...

  “青林口高抬戏”是一种民间乔装戏表演样式,又称作“飘色”或“抬阁”。“青林口高抬戏”在江油市青林口古镇(今二郎庙镇)一带流传已久,在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办的传统庙会上,人们都要扎高台、唱大戏。“青林口高抬戏”巧妙地运用了绑扎艺术中的虚...

  “耍蚕龙”是产生并流传于盐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龙舞形式。它起源于种桑养蚕的劳动实践:为欢庆丰收、庆祝节日,蚕农们在蚕茧丰收或传统民俗节庆期,以“蚕簇”为道具随兴起舞,由于“蚕簇”系稻草或麦草制成,故而又称“草龙”舞。“耍蚕龙”通过舞蹈、音...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是平武虎牙藏族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形式。“斗牦牛”有点像汉族的舞狮子,两人共披一张牦牛皮装扮成一头牦牛,与另一头“牦牛”互逗取乐。两头“牦牛”在众人的吼叫声中进入场地,先互相对视,绕场地跳“蹉步”,寻找对方的弱点。一...

  “莎朗”。羌语意思是“唱起来,跳起来”,属于集体性舞蹈,由一能歌善舞者领头,男女各列一行或拉手围成圈,边唱边跳。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者脚步变幻快,从一步到两步,从三步到四步,每个动作连贯、绝不拖泥带水,舞者扭腰和甩胯的动作也干脆洒脱。其所...

  “建中高跷狮灯”是四川省三台县很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它有许多高难度动作,如高跷表演、高台表演、武术杂耍等。 高台表演分码桌子、一眼井等。“码桌子”包括“印盒子”“一封稣”,即把十二三张桌子正立着码上...

  “大新花灯”起源于民国初年梓潼大新地区,是流传于梓潼及川西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灯舞,它是文昌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灯为主要道具,“灯阵”为主要表演形式,“耍灯”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大型综合性歌舞。它的组成很多,除青龙、黄龙各一...

  羌寨的碉楼墙体都很厚,不但外墙厚,房间之间的隔墙也很厚。砌墙所选用的石头,必须是又薄又宽的块石,第一层如果竖着铺,第二层就必须横着铺,这样可以让石头与石头之间形成抓力。砌墙时必须两面都整齐,中间还要用大石头填心。此外,黏土也是不可或缺的...

  重华烟火架发源并传承于四川省江油市,主要分布于江油市重华镇、二郎庙镇、铜星乡。产生于清康、雍、乾盛世,距今约300年历史。 烟火架的主体呈桶状,规格可大可小,一般直径在60~2125px,高50~1875px不等。底部和顶部为竹编,里面...

  “文昌出巡”是一项产生并流传于文昌故里梓潼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俗活动,是文昌信仰最集中的表现。文昌帝君和其圣父、圣母被供奉在七曲山大庙,是川西北地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为了表示对文昌的崇奉,每年春节正月...

  “桃子龙”是盐亭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龙形式,造型似蟠桃,舞蹈动作也与其他舞龙大不相同,多用于喜庆、寿诞场合,取“仙桃献寿”之意,“桃子龙”由此得名。“桃子龙”由一个龙头,七个蟠桃,一个龙尾组成,没有龙衣,舞龙的九个人相互独立,一个...

  “睢水春社踩桥会”是绵阳市安县的一项民俗活动。清代嘉庆4年(1799年),乡绅林贤相,为了使当地人民免遭夏秋之际河水暴涨带来的出行之苦,“倾囊出其所积”,历时三载,大桥落成。据说,大桥落成之日恰逢春社,从四周涌来的百姓从桥上走过并祈求平...

  “涪城剪纸”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民间性。“涪城剪纸”主要分布在绵阳市涪城区的磨家镇、塘汛镇等15个乡镇,是一种典型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涪城剪纸”具有五大特征:其一是题材开阔,技法更多创新。其二,写实而富夸张,传承而求变异。构...

  “蚕姑庙会”是盐亭地区的一项民俗活动,产生于远古时期的蚕桑文化,成型于螺祖发明桑蚕的炎黄时代。该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盐亭县城乡广大区域。主要内容包括选蚕姑娘、祭蚕神、蚕姑出巡等活动,主要特色是蚕姑出巡,以体现嫘祖四方行游教民众桑蚕技术的崇...

  “马鸣阳戏”是流传于绵阳市梓潼地区的一种民间戏剧,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梓潼文昌文化的分支和延续。“马鸣阳戏”演出又称为“完阳戏”,由“坛场启白” “天戏” “地戏” “花戏”组成。“天戏” “地戏”又称“正戏”,是“马鸣阳戏”的主体。表演...

  “耍水龙”源于禹王治水之前,自然界出现旱象时,远古人民为抗旱祈雨而创制的一种民俗活动。“盐亭水龙”的队伍由数十人至数百人组成,其中9人负责耍水龙,1人扮“旱魃”,乐器组7人,其他为随行高唱“赶旱魃”的群众。其音乐是由锣、鼓、钵、唢呐合奏...

  “大禹祭祀习俗”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祭祀大禹的一项古老习俗,古文献中多有记载,该习俗至今仍然保留。除了北川县城以外,禹里(今禹穴)、片口、坝底、曲山、陈家坝、通口等地均建有禹庙或禹王宫。凡建有禹庙或禹王宫的地方,每年春秋及六月六日大禹...

  羌寨石雕房与吊脚楼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内外墙、隔墙均厚。用又薄又宽的块石,第一层竖着铺,第二层必须横着铺,须两面整齐,中间用大石头填心。采用粘合力特别强的黏土砌筑。层高较低,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建筑只有三层。内部机...

  “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玩灯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和借鉴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每年正月初一出灯,正月至二月初完灯,表示对新年的祝福。曲目丰富多彩,如《表花名》 《采花...

  “羌族推杆”主要流传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的羌族地区。相传古代,羌人组成长矛军,战胜了外族侵犯,庆功会上,将士们互相谦让,最后只好用木杆推挡的方法,比试处力大者为英雄,沿袭成俗,逐渐成为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比赛时,在一...

  “文昌洞经古乐”是产生并流传于文昌祖庭——梓潼七曲山大庙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文昌帝君时的伴奏音乐,因演奏《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文昌洞经古乐”可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和经腔三类。大乐曲牌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音乐高亢洪亮;细乐曲牌以笛...

    “蚕丝祖神传说”是以黄帝元妃嫘祖为主人公的民间口头文学,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盐亭金鸡、高灯、八角一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路史·后记五》 :黄帝...

  “白马跳曹盖”是四川绵阳市平武县境内聚居的白马藏人的一种古老的祈福驱邪祭祀活动。平武“郡连氐羌,境带灵山,其地四塞,山川重阻”,自古就是氐羌人居住的地区。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就开始设置县级建制刚氐道,隶属广汉郡。早年居住在这里...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阁活动中由数名儿童扮作古装...

  日麦节(羌历年)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的隆重节日,活动内容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23个乡镇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流传。日麦节系由羌族平阳历而得名,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节日,为期三至五天。...

  日麦节(羌历年)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的隆重节日,活动内容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23个乡镇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流传。日麦节系由羌族平阳历而得名,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节日,为期三至五天。...

  日麦节(羌历年)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的隆重节日,活动内容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23个乡镇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流传。日麦节系由羌族平阳历而得名,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节日,为期三至五天。...

  日麦节(羌历年)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的隆重节日,活动内容以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主要流行于四川省茂县23个乡镇的广大羌族聚居区,在汶川县、理县、松潘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的羌族分布地区也有流传。日麦节系由羌族平阳历而得名,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节日,为期三至五天。...

  豆豉酿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即已出现了有关豆豉制作的记载。豆豉是一种健康食品,具有降血脂、抗衰老、防癌症、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深受人们欢迎。它以优质黑豆为主要原料,五香、八角和其他中药、香料为辅料,经过发酵、蒸煮、洗霉、增香、脱水等工艺制作而成。豆豉可分毛霉型、米曲...

  跳曹盖是流传于平武县白马藏人山寨的民间祭祀舞蹈。“曹盖”是白马藏语音,意为“面具”。曹盖面具是似人似兽的“达纳尸界”(黑熊神)神灵形象。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各寨子都要举行“跳曹盖”来祭祀山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跳曹盖的活动程序包括:杀鸡祭祖、祭祀...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羌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区,口弦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男青年送给女方的信物,这是羌族口弦子发生的重要因由之一。后来,羌族妇女慢慢掌握了口弦弹奏技巧,这一乐器也就广泛传播开来。   口弦的制作工艺简单,是用一块长约10厘米的青篾,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簧片有...

  洞经音乐主要流行于云南省的汉族、白族、纳西族群众中,它原是一种道教礼仪音乐,因以诵唱《大洞仙经》经文为主要内容而得名。其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每个流传地区都有独立成套的各类曲调,数量四十首至百余首不等。   文昌洞经古乐又称“洞经音乐”,是祭祀文昌帝君时演奏的一种民间音乐...

  鲧禹治水神话,已有几千年流传史。其主要内容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禹在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天问》王逸注)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