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必吃餐厅 ...更多

古镇烙锅

纳雍烙锅始于清代,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传说,平西王吴三桂调兵镇压水西(水西水东当时同属于大定府管辖)彝族,当地居民为逃避战争,逃进深山,取来瓦片,架在火上用生菜油烤烙土豆及其他荤素野菜等食物充饥。不料这竟成了一道美味沿袭下来。只是瓦片换成了平底铁烙锅,可烙的食物有山珍、海味、野菜。难怪人们说:“一锅容天下”。

纳雍县特产手信 ...更多

织金竹荪

织金竹荪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19种氨基酸,织金竹荪置于沸汤时膨大如鲜品,久煮不烂,尤其是菌柄能够饱吸解汤汁,具有清鲜脆嫩的口感。气息清香,绝无异杂臭味,无论何种烹饪均极为鲜美,令人乐于接受,织金竹荪还含有生物防腐剂(竹荪素),夏天用织金竹荪煮汤不容易变质,是夏天煮汤的最好防腐原料。

织金皂角精

皂角精俗称雪莲子、皂角米,是皂荚的果实。煮熟的皂角精胶质半透明,香糯润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养心通脉、清肝明目等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皂角精与桃胶、雪燕是人们喜爱的“糖水三宝”。

威宁黄梨

威宁黄梨”曾经名列为中国的八大名梨之一,迄今已有28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砂梨系统中鲜食与加工兼用的著名品种,也是威宁梨产区的主栽品种,还曾作为贡品进过京城。“威宁黄梨”的主要优点是植株生长健壮、经济寿命长、产量高、果大皮薄、色呈金黄、质细汁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甜酸适口、风味浓、果实耐贮耐运、个大核小等。

大方皱椒

大方种植辣椒历史悠久,线椒、皱椒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方县志就有海椒(辣椒)的记载。据传,明朝贵州宣慰使、大方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拜见明太祖朱元璋,带去大方干辣椒,朱元璋吃后感觉又辣又香,见大方辣椒浑身发皱,故称其为“皱椒”,从此年年索贡。因此大方辣椒又称“贡椒”为中国七大名椒之一。在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以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从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以后,贵州大量食用辣椒了,乾隆年间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贵州东部的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嘉庆(1796年-1820年)以后,黔、湘、川几省辣椒种植普片起来,嘉庆时有记载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贵州北部(大方)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盛行的包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

纳雍县文化遗产 ...更多

箐苗服饰是纳雍县苗族服饰中最为完整的服饰代表。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南部。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杂居的县。纳雍县箐苗族为纳雍苗族四个苗族支系之一,分别居住在纳雍县百兴、张家湾、水东三个乡镇箐林的15个苗寨,总...

赫章彝族年主要活动区域在赫章县境内,分布于赫章县珠市乡、双坪乡、河镇乡、铁匠乡、雉街乡、松林乡、兴发乡、水塘乡、德卓乡、辅处乡、结构乡、古基乡、古达乡等地。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和南源的三岔河上游,东邻毕节市、纳雍县;西抵威宁...

“划筷奠祖”是水东乡猫寨村世代传承的苗族风俗。水东乡猫寨村位于纳雍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织金县隔河相望。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梁呈梯状分布。村内沟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耸峙,沟壑纵横。该村共有十个村民组,其中六个村民组全是苗...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是纳雍猪场一带苗族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主要分布在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的新春村、猪场村、 猓保鸠村、水箐村等13个村。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在毕节地区东南部,属乌蒙山系南麓,而猪场苗族彝族乡位于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