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十番锣鼓

  • 项目编号:
    HA-01-Ⅱ-2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楚州十番锣鼓,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历史沿革
    楚州十番锣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今搜集到的两本手抄本中一本传于清道光丙申年间,约道光16年(1836年),另一本据有关专家考证约传于明末清初。所谓“十番”也就是由十件打击乐器交替打出各种锣鼓点子(锣鼓经),即点子很多。楚州历史上有句俗语,即“十番十调”。
    至1939年,楚州还有十几支演奏“十番锣鼓”的团体,当时叫堂子,最有名的如“良安堂”在南门一带,以从事粮食行的商人老板为主,有20多人。这个堂子的棚子很大很美观,演技最好。当时的演奏高手周眉宾就在这个堂子里。十番锣鼓正本手抄本工尺谱原本“敬安堂”在河下,以从事杂货行业的人员为主,也有20多人,第二代传人丁健刚、丁健科兄弟以及第三代传人陈宝富,都曾在这个堂子里。“善安堂”以从事布行的商人为主,约20人。以上三个堂子都能演奏难度较大的《金盆捞月》(这个曲子可演奏30分钟)。此外东门干河一带、河下镇及河北与板闸镇各有一个堂子,这几个堂子能演奏“十番”,还能演奏清淮小唱、淮书等民间乐曲。各个堂子的活动经费均由各行各业的行会承担。
    每逢四月二十八的“都天会”和五月初一的“东岳庙会”,各个堂子会招集所有演奏演艺人结队走街串巷,赴会献艺,观看人群会自觉站在街两旁,每个堂子的演奏队伍从街中穿过,最后汇集到“东岳庙”打擂台。“东岳大帝”一到,按民间风俗,妇女要回避,老少跪下相迎。鼓乐声更加高昂,场面更加热闹,群众十分喜爱。
1939年正月初七,日本人进驻楚州城后,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从此凋敝。解放后,大部分吹打过“十番”的民间艺人有的去世,有的背井离乡。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州十番锣鼓成了古黄历,无人问津,人走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十番锣鼓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形式得到了淮安市楚州区委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的重视。2003年有关部门投入了一定的经费购置乐器,添置服装、道具,组织专业人员排练。同年秋,一曲古老宫廷音乐风格、原汁原味的曲目《咏花》,在2003年中国·淮安第二届淮扬菜美食文化节“三民”调演中,首次搬上了高雅的表演艺术舞台,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获得最佳演出奖和特别贡献奖。随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新华网等几大新闻媒体相继对这一独特的古老文化形式的传承年代、艺术风格等作了报道,湮没多年的文化瑰宝“十番锣鼓”获得了再生。2008年初,楚州十番锣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内容和特色
    从楚州十番锣鼓的曲名、锣鼓曲牌、演奏乐器、演奏方式、艺术性等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它是由宫廷的昆曲音乐传至古楚,再由一方水土养育的民间音乐家孙育卿二度创作,加上了打击乐形成的民间色彩很浓的音乐体系。
    清道光年间,楚州著名曲家孙育卿,将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为奉献皇上欣赏的音乐(昆曲宫廷音乐)加上地方风俗的唱词及打击乐(锣鼓点子)改创成为雅俗共赏的楚州十番锣鼓(又称武昆)。楚州十番锣鼓的演奏乐器文场有两支曲笛(为领奏乐器,一人左手,一人右手,笛尾坠有丝穗,给人以美感),两支箫,两支竹管,两盘笙,两面琵琶,两把三弦,两把硬弓,两把软弓,共16件。武场有班鼓、板、堂鼓、大锣、皮又、小锣、木鱼、碰铃、糖锣、号筒共10件。道具:一个较大美观的棚子,由八人抬着,加上一人演唱。曲名有《金盆捞月》、《咏花》、《咏蝶》、《到春来》等。锣鼓曲牌名也为独创,有“出山云”、“金钱花”、“四季花”、“双飞蝶”、“绕花乐”等,它区别于戏曲和民间锣鼓曲牌名。演奏乐器是由对笛、对箫、对笙、对琵琶等双管制乐队配置,给行走带来了美感,弥补了单管制声效不足的缺陷,这证实楚州几百年前就出现了双管制乐队,也就是交响乐的雏形。打击乐配置为10件,而戏曲、民间打击乐一般是4至6件齐敲,由此又可见它发出的音响独特,声效从高到低、层次清晰。最为罕见的是它在打击乐里编配了一面2.8尺低音大锣和一支低音奇特的号筒,时而发出乌、亚、打、一的节奏音效,敲打起来带着古老深沉又壮观奇特的音乐形象。其他艺术形式乐队演奏一般是坐式,而古楚“十番锣鼓”可以上街走动演奏,设置了一个较大的棚子,由8人抬着,这是演奏“十番锣鼓”唯一的道具,它解决了班鼓、大锣、堂鼓不好携带的问题,给整个演奏队伍增添了气势,走在街上人们一看便可辨别出这是“十番锣鼓”演奏团体。与古代其他民族地区的音乐内容、形式等比较,楚州十番锣鼓在各方面都有它的独特性。
    楚州十番锣鼓不同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和锣鼓敲打法。它的音乐旋律、唱词、锣鼓点子与其他音乐没有相同之处,所用打击乐点子、演奏方式独特,古老的宫廷音乐韵味很浓,音乐给人以美感,锣鼓点子的节奏平稳。唱词贴近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文学性较强。手抄本工尺谱正本书法功底深厚。楚州“十番锣鼓”以唱、奏、敲打三个声部为一体。曲中时而加入锣鼓曲牌,乐曲结尾大部分以锣鼓曲牌为主。也有器乐曲,器乐曲高潮处为衬托气氛时而加入锣鼓与器乐合奏以增加渲染力。
    它的曲名文学性较高,如《金盆捞月》(唱词大意劝好男儿不要去妓院),全曲演奏约30分钟,故称古代民间交响乐。《咏花》赞美各种花的美色,以季节为序依次歌唱了春梅、桃花、杨柳等12种花卉,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图景。《咏蝶》,赞美蝴蝶的19种美势。《到春来》,器乐曲1/4板,羽调式音乐旋律优美,表达人们向往春天的到来,结尾加上了打击乐与器乐合奏,给乐曲又增加了色彩。古人用其暗淡的羽调式为主音奏出了春天旋律的音乐,现代音乐中实为罕见。每段曲子后加入的锣鼓牌子定位很讲究,如《咏花》曲后用的锣鼓牌叫《穿风花》、《咏蝶》曲后用的是《四季花》,等等,其风格较稳合。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