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埔寨火龙)

  • 项目编号:
    Ⅲ-4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内容,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埔寨镇村民便会出钱出力制作火龙,并于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龙身(地名)进行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吉利祥和,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火龙舞动时,居住在周边的数万名群众闻声来观,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传统,世代传沿不绝。
  埔寨火龙表演由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烟架”高达十余米,以木料搭成,上下若干层,每层有着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进行连接。“火龙”最早以稻草扎结,缚上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即成,手法十分简单。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埔寨火龙的制作变得日益复杂,它全长可达35米,内装各式烟花、火箭,外部用纸裱面,绘上色彩后显得精致美观,栩栩如生。制成的“火龙”可以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和发射各类烟花火药,造成绚丽耀目的景观。“火龙”表演夜晚时在广场举行,由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一百多人配合表演。表演者赤膊上阵,高擎龙头,舞动龙身,摆弄龙尾,边舞边发射出各类烟花、火箭,在穿梭的鱼虾映衬下,形成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
  埔寨火龙发展至今,已由原来的丈余发展到三十多米长,烟架也由5架、7架发展到现在的13架,高15米。其中失传六十多年的“禹门”经重新挖掘后发展为民间艺术。近年来,埔寨火龙后继乏人,面临生存危机,亟待保护传承。

申报地区或单位:
广东省丰顺县

保护单位:
丰顺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