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曲是在岭南粤语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星腔是粤曲中最为流行的一个唱腔流派,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三水籍名伶小明星所创。小明星原名邓小莲,后由粤曲撰曲家王心帆为她改名为邓曼薇(1911—1942),十一岁开始学唱粤曲,十五岁初登曲坛,因贫...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通济是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乡民经过“通济桥”,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的风俗。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记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桥,明天启年间,户部尚书、乡人李待倡建重修,建成后取名为“通济桥”。该桥横跨佛山涌,水路...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安花灯会是南海罗村乐安圩一带每年元宵期间挂灯、赏灯的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现在,乐安花灯会分布以传统乐安圩为中心,其影响范围辐射周边张槎、南庄、桂城、盐步、大沥等地。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乐安圩期...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春节习俗是当地最盛大、最隆重、时间最长的节日习俗,由农历十二月(腊月)至第二年一月(正月)二十六日。 佛山春节习俗按表现形式和时间不同,大致可分为腊月迎春、新年贺岁和酬神祈福三大类。从腊月下旬至年三十为腊月迎春,包括谢灶、扫屋、上挥春、...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明花鼓调是佛山市高明地区特有的传统音乐形式。过去,当地农村遇有红白二事,盛行演奏喜丧吹打乐,多由六种乐曲组成,称为“六音”,而“高明花鼓调”是“六音”中的迎亲组曲,因用鼓来指挥演奏,故称为“花鼓调”。 高明花鼓调依次由“行街”、“大过场”...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咏春拳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晚期,关于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传,是清代福建人严咏春观蛇鹤相争而创立;也有说,是少林五枚师太所创,后传于严咏春;更有一说,是源自清雍正年间京昆名伶“摊手五”。不管其起源如何,至清同治年间,通过梁赞的整理、适应甚至...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蔡李佛拳是在蔡家拳、李家拳和佛家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由一代宗师陈享整理创新而成的,后经过张焱的不断改良,进一步发扬光大。佛山蔡李佛拳始于1851年张炎在佛山创立鸿胜馆,传承至今已有160余年历史。目前,佛山蔡李佛拳主要以佛山鸿胜纪念...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问宗支是咏春拳一个重要的宗支,由古南海县黄鼎司西隆堡潭头村人(今佛山市南海区罗村街道联星潭头村)叶问(1893-1972)在秉承咏春拳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师陈华顺、梁璧的武术精髓,并改良了其授艺方法和拳术用语,形成了别样运动特点和风...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江扒龙舟自清代起盛行,现存最早的下西村“翘南洛溪社”龙舟,传承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据《九江儒林乡志》载:乡人每夏五月,必斗龙舟。九江传统龙舟盛会常于端午节期间进行,后由于水位、气候和农忙等因素,抗战胜利后改为10月初举行。现主要分布于南...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海藤编最早记载于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编修的《南海县志》亦有记载。据史载,南海藤编最先使用本地野山藤为原料,后改用海南的白藤编织;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使用洋藤编织。 南海区的藤编主要集中分布在素有...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龙窑历史悠久,因建在山岗的斜坡上,状如龙形,颇具气势,故称“龙窑”。石湾尚存最古老的龙窑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灶口朝南的“南风古灶”。 石湾龙窑营造技艺涉及建筑、物理、化工等学科,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古代陶瓷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一个活标...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金箔锻造技艺,是中国传统金箔业在南方的代表,宋元时期由北方中原移民传入,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金箔制作始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今南京龙潭地区是其发源地。随着大庾岭古道的开通,金箔制作等技艺逐渐南传。宋元时期,佛山金箔...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湾玉冰烧是中国豉香型白酒的代表产品,始创于1895年,经历数代传承。石湾玉冰烧由现禅城区石湾镇太吉酒厂(原陈太吉酒庄)生产,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佛山蒸酒业于清代盛行,据《佛山忠义乡志》载:“本乡出产素称佳品。道、咸、同年间以陈总聚(陈太吉...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江双蒸酒的酿造技艺已有近200年历史,具有豉香型白酒酿造技艺的典型特征,其产品需要两次发酵、重蒸而得,故称“双蒸”。 南海九江镇是南海、顺德、高明、鹤山、新会五区(市)的交汇点。双蒸酒创于清道光年间,不久即成为九江特产。清代诗人曾恕品尝双...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曾名为“万应药酒”,由广东新会人冯炳阳于万历年间所创制,其子冯了性在佛山镇正埠渡头开设药铺,不断研究、改进药酒配方,并将药酒更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佛山忠义乡志》即有关于冯了性药铺主营药酒的记载。19世纪以来,冯...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记载,源吉林甘和茶是佛山最著名的中成药茶剂之一,其配方始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广东鹤山霄乡人源吉荪与其两个儿子创建,定名为“流泽堂源吉林”,其后逐渐专营源吉林甘和茶。清末民初,源吉林甘和茶曾一度行销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三角水网交织,雨量充沛,龙舟民俗活动甚为活跃。据清道光《南海县志》记载:每岁龙船络绎不绝,草场堡、横沙乡尤盛。盐步老龙礼俗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其源于明万历年间盐步与泮塘的一次赛龙夺锦活动,泮塘以不寻常的方式夺下冠军,泮塘父老认为冠军应属盐...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菜会是南海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在古南海地区广泛传播,而以南海区狮山镇的官窑生菜会最富地方特色。相传,官窑生菜会是依“凤山古庙”而形成的庙会习俗,其起于明、盛于清并延续至今,清宣统庚戌年(1910年)续修的《南海县志》中称其“游人之...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村历史上是广东四大名镇之一,以花卉种植享誉岭南地区,有“岭南花卉第一镇”之美誉。清咸丰《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人以花为业、以花成名,而其养花、种花的传统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逛...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江煎堆制作技艺分布在九江镇内各村居,以九江的大谷村、新龙村为核心。据记载,唐代以前已有煎堆,称“煎锤”,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广州之俗,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爆谷,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馈亲...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眼点睛习俗又称“龙头祭”,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顺德勒流镇龙眼村进行点睛,寓意龙舟点睛后具有灵性,不再是盲龙。 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樵山是南粤名山,因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在西樵山留下“大仙脚印”、“仙床石”、“试剑石”等胜迹,以及“药王峰采仙草”、“无笃田螺”、“煎燶鲫鱼”等民间传说,自清道光戊申年(1848)山中改建“云泉仙馆”,供奉吕洞宾祖师。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观音是顺德人广泛信仰的神灵,自宋代起当地便有容桂观音堂、龙江紫云阁等祀奉观音的庙宇,当地的观音信俗以每年农历正月廿六日的观音开库系列民俗活动为代表。传说正月廿六日是观音每年查点钱库的日子,子时会大开金库贷款助民,当地民众到观音庙虔诚祈祷并进...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帝侯王巡游是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江尾洲十三乡奉祀关帝、侯王的民间信俗活动。关帝信仰在当地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至明代晏公被敕封为平浪侯后,当地群众建帝王古庙同奉关帝与侯王。清咸丰元年(1851)五月十三“关帝磨刀水”汛期期间,群众抬关帝、侯王...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步堂天文历算,亦称“真步堂通胜”,是指由顺德龙江蔡氏于清光绪年间创立并延续至今的天文历法推算模式和通书编撰方式、内容与法则。清光绪十七年(1891),蔡最白在广州高第街开办“蔡真步堂日馆”,出版《七政经纬历书》,并制成“浑天仪...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曲是用广州方言(粤语)演唱的汉族传统曲艺,是广东地区最大的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广州方言区域,并流传到东南亚、北美等粤籍华侨及华人聚居的地区,凡粤方言区及有粤籍华侨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粤曲的演唱。 粤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木雕是珠江三角洲民间的一种雕刻艺术,主要分布于佛山市禅城、南海、三水区及广州市部分城区。兴起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晚期。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代佛山木雕业已有雕花行等店铺十余家,咸丰初年(1851年)成立了兴华堂木雕同业公会,光绪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