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揭阳春节习俗主要集中于从冬节(小年)到新年农历正月,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生活习俗、祭拜习俗和游艺习俗三类。生活习俗主要有冬节食汤丸、酬神、祭灶、除夕迎春、春节、迎神、年稼开、人日、行彩桥、破门楼郑翁仔灯、元宵节、踏青等;祭拜习俗主要有游...

九鳄舞主要分布于揭阳市惠来县并流传到周边一带,它的起源与唐朝韩愈任潮州刺史时,驱除恶鳄,为民兴利,深受潮汕民间敬仰有密切关系。相传清雍正年间,惠来县城移建韩祠、韩塔于英内学宫两侧,年节拜祭韩文公时,必焚化纸钱和篾扎纸糊的“鳄鱼”等冥品,有的...

葵潭鹤舞分布于粤东惠来县境内。相传该县葵潭镇苏厝园苏氏家族的祖先,受民间传说中仙人战胜邪魔,解救受害乡民,玉帝派七只白鹤口衔吉祥花朵,庆贺乡民从此平安祥和的启示,于清乾隆年间始创了“瑞鹤献宝”的鹤舞,且一直只在家族内传承。1949年后才逐渐...

锣鼓标旗巡游俗称“游锣鼓”、“游标”,是揭东县民间游春祈丰年及重大喜庆活动中的传统民间文艺游行,起源于清代。传统锣鼓标旗巡游以游神或喜庆活动为主,配器简单,至清末民初,随着潮剧、木偶戏等兴起,锣鼓标旗队在配乐和标旗形式上也逐渐丰富,加入不少...

“行彩桥”是揭阳当地群众元宵期间一项别具一格的民间祈福活动,其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揭阳县志》中,即有“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妇女儿童渡桥投块谓之渡厄,或采竹青拾瓶嘴以归,取义宜男”的记载。当地传说,古时揭阳常遭洪涝灾害,百...

三山国王祭典为粤东揭阳市揭西县祭祀三山国王的传统民俗活动。当地传说,连杰、赵轩和乔俊三位异姓兄弟曾协助隋文帝杨坚开创帝业,被封为将军,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挂印退隐,后修成正果,保佑潮州府一方安宁,人们称之为“三山神”,至宋代太宗敕封为三山国王...

大溪宗祠总祠位于金山北麓的揭西县大溪镇井美村,由李氏族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成,占地面积1882平方米。各代裔孙承传情况不同,但各地均按总祠风格建有宗祠、公祠和公厅,形成传承脉系清晰的祠堂集群。祭典活动也以总祠为集中代表,仪式大...

在粤东名山桑浦山西侧,有一千年古寨——雷浦村。这里,有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故事,就是“苏六娘传说”。 潮汕有俗语“欲食好鱼金针鲳,欲娶雅牡苏六娘”。苏六娘是明代弘治年间揭阳雷浦人。其父系雷浦苏氏四房苏士,人称苏员外。苏六娘的母亲先怀五胎,皆流...

潮州音乐是潮汕地区各类民间器乐演奏乐曲的总称,主要流行于揭阳、潮州、汕头、汕尾等地,其影响辐射闽南、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上潮人聚居的地方。潮州音乐以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而享誉海内外,有着“唐宋遗音”、“华夏正声”之称,是...

广东汉乐也称“外江乐”、“中州古调”、“国乐”、“儒家音乐”等,是中州音乐和潮汕民间音乐经过长期的结合,在原中州音乐的二黄、西皮、大板等板式的基础上,吸收潮乐、庙堂音乐、昆曲、椰子曲的优点,形成独特且具有地方色彩的一种民间音乐。现主要流行于...

英歌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神泉英歌队是潮汕英歌在惠来传承的一支,形成于清朝中期,距今约120多年历史。 “神泉英歌”根据小说以梁山泊英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好汉为原型,以脸谱化和夸张的动作创编。表演内容主要表现水浒英雄攻...

高跷虎狮又称“高脚虎狮”,是粤东地区独一无二的民间狮舞艺术。清初流落到当地“南枝”系少林武僧所创,距今约有300多年历史。因具备娱乐与强身壮体的功能,深受当地人的喜爱,传承至今。现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惠来县附近村落,以及汕头市潮南区、潮阳区、揭...

提线木偶戏是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的民间艺术,古称“悬丝傀儡”、“线戏”,是木偶戏四大种类之一,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揭西提线木偶戏是以广东汉剧唱腔为基础的地方戏曲形式,传入粤东地区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揭西提线木偶戏所用木偶的头...

相传,南枝拳是由清末广东海丰人陈南枝(1847—1925)所创立,他融合家传武学与福建南少林绝技而自成流派。现主要分布于揭阳市榕城区及周边的汕头、汕尾、潮州、揭东和揭西等地,并随着拳师迁徙侨居而在海外生根开花,影响遍及港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

抛锣是揭阳市惠来县华湖镇堡内村“小梨园”独创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运用潮州大锣鼓队敲锣手所执铜锣,在二板鼓乐《将军令》、《万年欢》、《画眉跳架》、《粉红莲》等鼓点中,按照击鼓节奏,将铜锣垂直的、整齐地抛上铜锣手各自位置上空,然后稳妥的将落下铜锣...

普宁贵政山茶叶陶罐是一种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被列入普宁四大名产。贵政山茶叶陶罐原产于贵政山村南侧山坡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潮汕地区民间多有收藏。 贵政山茶叶陶罐的产生、流传和发展,与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人文...

鼓是中国应用广泛的传统乐器,牛皮鼓制作技艺在揭阳市东山区浦东村已传承百余年,产品受到整个潮汕地区的欢迎,是榕城城隍庙、西湖慈善会、进贤门亭、黄岐山侣云寺、乔林双忠庙、普宁泗竹坑及汕头市、潮州市、梅州市、福建省等地庵寺所选用的文化珍品。 清光...

乒乓粿是潮汕地区著名的民间传统食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乒乓粿发源于揭阳市榕城区,后来辐射至汕头、潮州、汕尾以及香洪、澳门、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乒乓粿的起源至少可追溯至南宋末年。由于宋元战争,百姓扶老携幼逃入荒山,靠野菜...

老香橼(佛手瓜)是广东揭阳著名的水果加工制品,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揭西县的棉湖镇,普宁市流沙镇、池尾镇、里湖镇、石牌镇、梅林镇和华侨管理区,产品畅销港澳台、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和国家。 佛手为枸橼的一个变种,产于...

豆酱是普宁传统的发酵豆制食品,负有盛名。普宁豆酱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普宁市全境及周边地区,后传至台湾、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普宁民间素有酿制豆酱的传统,尤以洪阳一带的生产技艺最佳,远近闻名。明未清初,专门生产普宁豆酱的酱园和销售作...

揭阳酱油俗称“揭阳豉油”,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调味品。揭阳酱油主要产于揭阳市区,行销粤、闽、鄂、桂、琼等省区,在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 揭阳酱油的生产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道光年间,北洋乡人杨详坤在榕城韩祠南侧开设酱油作坊,以“杨财...

客家红酒即糯米酒,又称红米酒、甜酒、酒酿、醪糟,是客家地区家家户户必备饮品。揭西客家红酒酿造技艺主要分布在揭西县境内客家人居住的广大山区和部分邻近的潮汕人居住地区,包括上砂、五云、良田、坪上、河婆、龙潭、南山、灰寨、京溪园、五经富等乡镇。 ...

玉湖炒茶主产于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其制作技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坪上村位于小北山主脊,地理位置独特,土质松软,呈微酸性,天然泉眼众多,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明朝嘉靖末年(1565年)原住丰顺金欧寨的林松辉移居于现在的玉...

擂茶是陆河客家人世代相传的传统饮食方式,其制作技艺分布区域广,遍及陆河县全县并辐射到揭西县五云、上砂、下砂,陆丰市八万、西南、大安,海丰县平东、黄姜、公平等周边地区。 陆河擂茶是对客家擂茶的传承与变异,在陆河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

靖海景屏始于清嘉庆年间的甲子年,以天罡为首的甲年游美景,每小年举办一届,借以纪念惠来甲申年置县之甲为仁之说,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早的藏景艺人从江浙、碣石等地雇请,至道光甲申年惠来置县300年大庆,当地艺人在浙江镇江艺人藏景过程中学...

摆猪羊习俗是揭东县新亨镇硕联村农历正月十六、十七两天敬奉财神的仪式活动,相传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摆猪羊习俗由硕联村“下十社”,即上社、中社、启社(后社)、南社、铺社、龙社、凤社、永丰社、大兴社、丰美社,轮流主办,轮值的...

锣鼓标旗巡游是潮汕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民俗娱乐形式,相传潮汕地区锣鼓标旗巡游源于南宋时临安送新酒的出游活动,经潮人引入家乡,兼容并蓄潮汕民间艺术,逐渐发展而成。清康熙时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

工夫茶艺在揭阳地区的历史悠久,相传明代时当地即有茶、米并称的趣谈佳话,嘉靖年间林大钦《斋夜诗》曰“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可见饮茶习俗当时已成为文人雅士、富家商贾的爱好;据当地《陈氏有庆堂族谱》载,...

 揭西灯谜是流行于广东省揭西县的一种民间通俗文学形式,产生于清代,盛于中华民国时期。每逢元宵佳节,中秋月明之夜,揭西谜人张灯射覆,设台会猜。  揭西灯谜开始主要是口头射覆,口头流传,后期在内容上多所拓展,出现了画谜、印谜、圆圈谜、漏字谜、即...

揭阳狮舞主要流传于揭阳市榕城区,是融武术、舞蹈、技巧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艺术。据清雍正《揭阳县志》记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坊间俵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表明揭阳在清朝初期便已有舞狮子的习俗。 作为南狮之一的潮汕地...

      揭阳剪纸是揭阳地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老一辈人称之为“铰花”。       揭阳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按适用范围可分为酬神喜庆、祭祀丧俗、欣赏装饰三大类。酬神喜庆剪纸以礼花类为主,颜色以红、橙和金为主,緑、黄为附,作配称。礼花也...

彩画是潮汕地区传统建筑和家具的主要装饰方式之一,其集当地民间绘画之大成,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流传于揭阳市境内及周边汕头、潮州、汕尾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的潮人聚居区。揭阳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湿度大,夏秋季节常有台风影响,年降雨大,白蚁...

揭东竹丝编织画,又称篾织,是潮汕地区已经濒临失传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现仅在蓝城区霖磐镇西龙村夏氏一家传承。据清代《潮州府志》记载:“揭阳人多取笙竹以制器,甚精巧”,当地群众在长期竹编生产中,不断提升审美情趣,逐渐发展出以竹丝编织创作书画艺术...

揭阳地区陶塑制作技艺的历史悠久,据《揭阳文物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已有人物陶塑、花鸟屏等工艺嵌瓷,其艺术精致,图案繁褥。潮州与揭阳交界处属揭阳境内存有保存较完好的陶窑,该窑出土,有大量南宋陶器,其中有四耳陶罐、泥鳅脊状、香炉浅腹平唇、...

榕城盆景技艺是揭阳市榕城区民间一项特色手工技艺,其分布以榕城区为中心,辐射揭东、揭西等周边县区。据《揭阳县志》记载,自宋代起至清末,揭阳榕城地区都建造了不少颇具规模园林。随着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榕城盆景技艺亦脱胎而生,成为精致、浓缩、富有欣...

      风筝制作技艺在揭阳地区的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据清《揭阳县志》记载:“重阳俗不重登高,士夫好事者或为之,是月儿童多放纸鸢。”相传,清初潮州太学士陈珏的《海丰道中见纸鸢》,即为其路过揭阳时所作,该诗云“客路当重阳,村村见纸鸢。秋空真...

     潮州金银錾刻技艺的历史悠久,清乾隆重修《潮州府志》中,已有关于银饰、锡箔、制鞋是潮州传统的三大手工业的记载。清代潮州城内金银饰品作坊集中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打银街”,此街名沿用至今。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潮州的金银...

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是一项闻名的潮汕传统技艺,其生产的绿豆饼外观精美小巧、油光闪亮,口感皮酥馅润、清香爽滑。历史上,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结合潮汕人饮食习惯、消费观念而生,因其具有浓郁的潮汕地方特色,在当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隆江绿豆饼制作技艺...

清道光年间,榕城黄氏中医正骨的创始人黄华盛医生对传统正骨医治手法不断进行研究、改良,结合自已的诊治实践,总结经验和心得, 逐渐形成了独成一格的以内外兼治的正骨治疗方法。其后人在骨伤科治疗中采用中草药煎水清创,通关散救醒病人,用开水浸泡马尾丝...

“蔡氏中医正骨”是揭阳市惠来县岐石镇坑仔村蔡炎灯祖上,历代传承下来的正骨治疗手法和秘方。蔡氏中医正骨源于清代中期,相传为惠来坑仔圆通寺住持释宏觉师承少林游僧释传龙,后传于其俗家子陈开远,历经五代传承距今已一百五十年。 蔡氏中医正骨属民间验方...

康宁堂中医正骨疗法创始人林福建,师从南少林武僧陈仙安,从武到医一脉相承,并创立康宁堂中医正骨,用以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脱位等骨伤科疾病。康宁堂中医正骨以师传、祖传形式相传近百年,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专业骨伤科诊所,多年来医者无数,美名远播。...

       破门楼位于揭阳市榕城区进贤门北侧,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堪舆属“离”位,八卦中属火,故中厅不盖顶,由此而得名。破门楼郑翁仔灯习俗由揭东棉洋郑氏花灯衍化而来。清康熙年间,棉洋郑氏十三世郑文信创破门楼郑族,并延续家族先例,每年生育男孩...

竹溪楼日历馆1911年林继华创办于惠来县隆江镇竹湖村,历经四代传承,距今已逾百年历史。其编撰的日历、农历通书顺应潮汕地区民风民俗,主要流行于惠来及其周边的汕头、揭阳、汕尾和福建部分地区,以及港澳台等地,其中尤以惠来县群众所广泛使用。 潮汕地...

赛龙舟习俗在岭南水乡地区广泛流行,是各地端午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揭阳赛龙舟的历史悠久,据清雍正《惠来县志》载:端午……于溪港池塘集舟竞赛,夺取旗标。当地传说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曾广邀龙舟竞赛,并授予揭阳棉树村红龙“钦差大臣丁赏”锦旗。揭阳榕江...

  竖灯杆升彩凤是广东省揭东县港畔村及其周围江姓族人纪念其先祖、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的传统民俗活动。   宋末右丞相江万里被俘不降,投江殉国,其孙江汝祖携家人定居揭阳龙砂。江氏传至十一世祖时,族人在江边发现凤栖竹林,念及先祖江万里平生喜凤,江氏后裔就用“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

  中国镶嵌艺术历史久远,风格独特。殷商时代,铜器铸造中即已出现错金嵌玉的装饰纹样。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彩石、卵石、贝壳、螺钿、宝石、玉石和人造玻璃料器、陶瓷、木料等都成为了镶嵌的原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镶嵌艺术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直接镶嵌法、预制法、反贴反上法、正贴正上法等。...

  阳美翡翠玉雕是广东省的一种民间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20世纪初,流布于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阳美村一带。阳美翡翠玉雕工艺系由旧玉器加工技术发展而来,目前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阳美翡翠玉雕用料考究,制品主要采用缅甸北野人山区(帕敢玉石场)和国内出产的优质玉石,这些原料质地晶莹剔透,...

  潮州木雕源远流长,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中就有唐代的木雕作品。广东的木雕技艺主要集中于潮州、汕头、揭阳一带,历史上统名之为“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技艺精湛,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木雕并称为我国四大木雕。因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雕刻精细、多...

  铁枝木偶(纸影戏)传入粤东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晚清以前,纸影戏叫“竹窗纸影”,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至清末,改影现为形现,即牛皮雕形而为木偶造型,背部及两手穿铁线三条作为操纵,...

  潮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宋元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流布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潮剧唱腔有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以轻柔抒情见长。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潮剧的重要发祥地,潮剧演出在这一...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来源多解释为当地民众尚武习俗的变体或搬演《水浒传》故事。英歌一般在逢年过节期间演出,舞者多...

  “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独有的深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狮舞。   在潮汕,早期的舞狮除有习武和娱乐功能外,还有驱逐疫鬼的含义,目前,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地区仍有舞青狮驱邪的传统习俗。榕城南门孙氏,是由原揭阳县治渔湖京岗迁移而来的,一直以来,在宗族祭...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