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庄乡特产手信 ...更多

西邵红杏

西邵红杏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丰富的营养和医疗价值,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乐县志》记载:西邵红杏个大、皮薄、肉厚、核小,曾为朝廷贡品。据传西邵乡种植杏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当时黄河从南乐地域穿过,仲春,居北岸南观,河偃风清,青麦遍野,杏花涌雪,美不胜收。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代,天下太平,社稷稳固,这位承袭了祖宗江山的质朴皇帝,不爱宫中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常衣着朴素,轻车简从离开宫殿,来到民间,寻深探幽,遍掠美味,与民同乐。麦收时节,南乐西邵的大红、二红杏已是垂梢坠枝,红霞荡动,香飘百里。这位馋嘴皇帝随即驾临西邵,亲摘红杏品尝,果肉入口果然汁厚味丰,香糯如蜜,沁人心脾,不觉喜从心来,吟道:“平生尝遍四海肴,西邵红杏胜仙桃”。天子随口吟,后代万古传,自此,西邵红杏就有了一股帝王之气,文化韵味。西邵乡存活百年以上的古杏树不胜枚举,树龄最长的当数三百余岁二红老杏树,如今仍花开满枝,年产量2200余斤。红杏成熟时,人们来这里摘杏儿,亲手触摸一下此树,或抱着树干跟这颗“杏爷爷”合个影,据说能带来好运。这棵杏树在清朝康熙皇帝时已开始开花结果,还奉行着济世救人的善举。民间有传,康熙年间南乐半年无雨,田地浮土盈尺,禾稼绝收,路多有遗骸被风沙半掩半埋。当时,一个犹如小儿胳膊粗的小杏树早早结出了密实的青果,未等黄熟,就被路过的灾民摘食殆尽。慈悲的小杏树就顽强地将根须扎进沙丘深处,吸吮一丝丝潮气滋养枝叶、花果。风暴起处,大水涌来,亦巍然挺立,倔强生长,树干越来越粗,枝条越来越密,果实也越来越多。高处的果子掉下来,几近饿毙的苦民匍匐到树下,捡食烂果杏核,食之,散寒气,温腹脘,脸红润,力大增,遂踉跄站起,回家团聚。在那数百年悲苦的岁月里,这棵杏树凄楚地孤立荒野沙丘,如手执羊脂玉净瓶的大悲观音,俯视人界,以杏汁核肉普济饥民,救死护生,任鸟啄人食,广施甘露,使即将倒毙的饿殍又还阳成人,历三百余年虫蛀雷击水淹沙袭而巍然屹立。三百余年后的某个仲春,赶上个云淡风轻,春阳温煦的日子前去拜谒,必能看到这颗二红老杏树花色绚烂,花香沁人,如一树老梅安详典雅伫立在土丘上,杏树子孙环绕脚下,繁茂生长,竞相开放。 南乐西邵,这个数百年的沙川、荒泽,已变为米粮仓、花果山。老杏树及它的树子树孙们也在这片膏腴之地上安享太平盛世,尽享绚丽春天,并以“西邵红杏”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再次成为当地人的“甘露”。

寺庄乡文化遗产 ...更多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