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历代海岛劳动人民在渔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其制作工艺不但需要手工技巧,还具有严谨繁琐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放样、锯木下料、放龙筋、制配底壳以及捻缝、打麻饼一直到下水试航等47道主要工序。由此打造的木帆船除了航行速度快、...

渔民传统竞技是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船上体育竞技活动。旧时船上生产、生活设施落后,渔民生活枯燥、单调,一有空闲,他们就只能因地制宜自娱自乐,用一些游戏娱乐来打发时光,从而缓解海上劳作带来的紧张情绪。主要有爬桅杆、拔蓬、摇橹、抛缆、攀缆绳、车锚(...

历史上普陀的传统儿童游戏五花八门,灵活性强,且大都有海岛渔农村的特点,如造房子、官兵捉强盗、乌龟抢四角、制弹弓、做菱角、折三角牌等。许多游戏既能够传递知识、开启儿童心智,还能锻练儿童的体能、技能,培养儿童的竞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大致可分为...

舟山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是舟山地区特有的一种拳术。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舟山海域成了抗倭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战后,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士兵水战用的拳术留在了舟山普陀等海岛,当地老渔民将它称为“在船上练的拳”。民国初年,舟山的武术界精...

普陀地处海岛,渔民以行船出海打渔为生,船是渔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打造大船,先做小船,以观其外形,又测其浮力、风帆、性能,于是船模制作应时而生。工匠们根据历代各种海船船型,以实船尺寸按比例缩小外形及内部结构造出船模,并在船头、船尾、门...

舟山渔业谚语,是以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形式,概括鱼类回游栖息习性,抲鱼要决和抲鱼汛期相关的气象、潮汐、天文、地理等规律,积淀世代渔民的经验,是反映海洋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明清时期,舟山经过两次海禁,鱼类资源得到了保护,“前门一港金...

普陀是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故乡,东海龙王信仰是普陀岛民的三大信仰之一,在普陀延续了上千年,成为了岛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东海龙王信仰的习俗,起源于海岛特定的生存环境。旧时渔民终年过着“前有强盗,后有风暴”、“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

祭海是舟山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是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旧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逢风暴,渔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

普陀渔民画由古代船饰画演变而来,以渔民的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观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构思大胆,想象丰富,线条明快,色彩斑斓,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地方特色浓郁,并具有现代绘画艺术韵味。多年来,普陀渔民画在保持艺术风格整体性的基...

跳蚤会本称跳灶舞,是舟山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大约二百多年前,大陆移民渐多,百姓为防火保平安,每年过年祭灶时,在灶前二人对跳,故称跳灶舞。后来祭灶时不用了,而在迎神赛会和各种庙会时,必有此舞相随,一路巡游,一路狂舞,很受群众欢迎。其基本舞...

渔工号子是渔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岛渔民在斗风搏浪中长期自然形成的粗犷音乐,是由海上渔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劳动号子。它从最初劳动中有节奏的叫喊“嗨、佐”、“依拉呵”等简单音乐开始,经无数次的重复和文字口语化的传承,逐渐产生了音韵和音谱,最...

德顺坊老酒酿制技艺是舟山乃至浙东沿海唯一的具有百年品牌的传统工艺,其酿造工艺复杂,十八道工序已传承百年。每年立秋前后做酒药和生曲,从立冬开始酿酒,到来年立春结束,只有这段时间酿造的酒质最好,称为“冬酿”。融合百年精湛技术工艺酿制的德顺坊老酒...

  木船是古代水乡人民生活、出行和劳作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造技艺,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技艺内容复杂,工序繁多,造出的木船古朴大方,轻盈灵巧,坚固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木船的用途逐步由农用、摆渡、内河及沿海捕捞拓展至交通、商业、邮运等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