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抬亭子”(西秀区)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主要分布于安顺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两镇的九溪、鲍屯、吉昌屯以及西屯、张官屯、东屯乡、宁谷镇的五官屯等村寨。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苗岭山肪西端,东临平坝、长顺两县,南接紫云县,北邻普定县,西连镇宁县,西秀区是安顺市政府所在地。境内地处去贵高原东部的梯级状斜坡地带,地势自西向北东南倾斜,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山地为主,是省内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山区之一。

屯堡民间宗教信仰中的神灵颇多,而以祭祀汪公最为普遍和隆重。《安顺府志》载:“正月十七日,五官屯迎汪公至浪风桥,十八夜放烟火架,狗场屯、鸡场屯(今吉昌屯)亦于十七日执事旗帜,鼓吹喧阗迎至杉树林,观者如堵……”汪公并不是我国中原地区原有的经典神祗,其产生的时间在唐、宋之际,其影响区域并不广泛,在我国其他地区民间对汪公并不多见,而汪公受到屯堡人如此代代相传地尊重,这是与屯堡人形成的历史、地域等原因分不开的。汪公本名汪华,安徽休宁人。据传,汪华世代为官徽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率部归顺唐朝,封越国公。因随李世明征战有功,官至九宫太守,逝后,缢封为徽州越国公忠烈王。又传,隋末唐初时,歙州灾荒,汪华向某将军借粮赈济,民众得以度荒存命,遂尊之为神。明初,调北征南入黔的官军都是江南汉人,唐宋以来,江南民间崇奉汪华的习俗在他们落籍贵州后,自然而然地随之带入。屯堡人受先祖江南的区域文化“祭汪公”活动影响,视汪公为先祖神,每逢正月十八汪公诞日,到汪公庙内献祭,祈汪公保佑丰衣足食,清吉平安。而鲍屯、吉昌屯的村民则要在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三日抬汪公游村,民间称这一活动为“抬汪公”也称“抬亭子”。

正月十八汪公诞辰日。在此之前,寨中要先成立“十八赛会筹备组”,由村民推举大公无私又有组织能力的11位村老,负责筹措经费和活动的总体策划。仪式由赞礼先生(村中寨老组成,一般14人)主持,到汪公庙祭祀,祭祀内容有以下数项:一是为汪公体浴更衣、增上新袍(新袍由村中各大姓轮流献出)。二是公祭,赞礼先生分两班站立于汪公塑像前,选其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二人主祭。一人主持仪式,一人唱念赞词,称为献祭。献祭开始时,殿堂肃静,一番呜锣击鼓奏乐呜炮炮后,二主祭者向汪公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再行上香、献帛、进爵、献食、进羹、献糖果食品、献茶礼仪。整个程式跟中国传统的祭祀礼仪相类似。接下来是唱赞礼诗、续祝文。赞礼诗为四言韵文、大体赞颂汪公的勋业功德。祝文则进一步表达祭礼者感戴之意。骈文形式的祝词表达意思准确到位又富于文彩,二者显然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藻饰。第三项是宗族祭祀,村中各姓依次献贡,原先哪姓人多由哪姓人打头,吉昌屯依次为田、石、汪、胡、冯……等姓,现改为用抽签的形式决定献贡名次。祭品有三牲,(肥猪、熟鸡、全鱼)以及豆腐、酒、饭、茶、糖、水果等。最后是村民献祭,各家各户自行上贡鸡、刀头肉、酒、饭、茶等。

吉昌屯是迎汪公盛会最隆重最热闹的村子。这一天,村头寨尾大街小巷遍插彩旗高搭彩门,一如唐时古风。特别是沿着汪公出巡路线的道路两旁,三步一旗五步一帜,沿街家家门前放一小方桌,点燃香烛,摆放糖果食品,房梁上高挂长达数米的鞭炮,以迎候汪公赐福。清晨六时许,汪公庙内芒锣声起,两锣手沿街敲响,告示村民汪公将出巡。村中几大姓按抽签决定的顺序,先后将宰好的大肥猪佩戴红花,用腰鼓队敲打着送到汪公庙举行公祭,推选出来的司礼班都是德高望重的村老,三天前就须沐浴素斋,典祭当天要整冠更衣,公祭毕,于庄严肃穆中恭请汪公入舆。此时,庙外戏台前,各腰鼓队、秧歌队、舞龙舞狮队、花灯队、地戏队、彩车队陆续进入场子。彩车由小孩装扮成《白蛇与许仙》、《武松打虎》、《花果山》、《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中人物高立于铁杆之上,场面盛大。中午时分,汪公在众首翘望中出巡了。其时大街小巷、村边地头,人流似潮,铁炮声声,锣鼓铿锵,人声沸腾,鞭炮脆响。出巡的汪公端坐轿中,由龙凤彩旗导引,仪仗队高举肃静回避牌,斧钺、大刀、日月、狮印、葵扇、罗伞以及写着越国公爵、徽州府主,忠烈汪公,八九相公的牌子各一块。仪仗后,是由公推的22位村老,四人抬轿,十八人手持红纸包扎的柱香前后左右保护汪公。随后是彩车队等游行队伍。每当汪公来到一户农家门前,随着一声“高升”,轿子停下,主人家燃点鞭炮相迎,烧起纸烛,虔诚祈祷。这样一家一家来到汪公巡游歇脚的“神台”,几百米的距离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到神台歇脚后,汪公还要在仪仗队的护拥下,穿小街过小巷施福于众村民,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返回汪公庙回归神位。

汪公崇拜是屯堡人对历史人物崇独特拜,汪公不只是汪姓神化的祖先,也是屯堡戍民尊崇的圣贤。汪公在大乱之年,坐镇一方,保据郡境,使生灵免于涂炭,人们感其恩而奉为神明,历代朝庭也不断追封,汪公庙在歙州城乡发展到安徽各地大量修建,明洪武年间,官府在春,秋时节与民同祭。屯堡“抬亭子“活动是将古代江淮地区的民俗活动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说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那么迎汪公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迎汪公”活动除在大西桥、七眼桥两镇的部分村寨还盛行外,其他屯堡村寨已经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