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依族抵杠竞技活动主要分布在平坝县羊昌乡本寨、蒙古和深冲等布依族聚居的村寨。 抵杠竞技是布依族比较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最初竞技活动较少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但是后来由于取胜方能获得一定的奖品或资金,赢得众人的敬仰...

苗族夫妻舞,苗语又称其为“踩月亮”,是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苗族民间舞蹈。舞者青一色由数对夫妻组成。该舞蹈一般主要在苗族的传统节日“跳花”或“跳月”节时表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现在各种迎客礼仪、节日庆典中也常常表演该舞蹈。表演时男女身...

“杀鹅”取名习俗是流传于平坝县白云镇马硐村一带苗族村寨的古老习俗,起源于苗族同胞传说故事《二男争女》。该故事讲述苗族青年祝迪阳通过斗智斗勇战胜非人类的祝迪格赢得苗家女孩姑迪友,又献出自家大公鹅给祝迪格后保住妻儿的传奇事件,该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屯堡服饰主要分布在安顺平坝县天龙镇、西秀区九溪一带的屯堡村寨。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戌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戌地。据史料考证,当时留戌天龙一带的是时任“...

“阿江”是苗语称呼,汉语称“口弦或口弹琴”,是流传在贵州普定县补郎、猫洞、猴场、坪上四个民族乡苗族人民特有的乐器。普定县位于安顺市西部,与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和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等县接壤,有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民风纯朴,民族风情浓郁,苗族人口近...

安顺屯堡石头建筑群主要分布在平坝的天龙村、二官村和西秀区的七眼桥和大西桥中的九溪、雷屯、云山屯、本寨、吉昌、狗场屯、鲍屯等村寨,尤以天龙古镇、云山屯、本寨及天台山伍龙寺保存最为完整。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进攻云贵,消灭元朝残余势力,...

天龙屯堡服饰(凤阳汉装)是屯堡人一直延续至今的明代服饰。天龙屯堡服饰主要分布在天龙镇、二官村、山背后村、天台村等屯堡村寨。天龙镇属贵州省平坝县,是安顺百里屯堡文化圈的东大门,位于平坝县城西南面13公里处,地处我国西南旅游“黔中黄金通道”的枢...

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主要分布于安顺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两镇的九溪、鲍屯、吉昌屯以及西屯、张官屯、东屯乡、宁谷镇的五官屯等村寨。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苗岭山肪西端,东临平坝、长顺两县,南接紫云县,北邻普定...

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革利乡为中心,居住着一支神秘的苗族,自称“古董”苗,分布在镇宁、紫云、西秀三县(区)交界处的11个乡(镇),68个村,158个自然寨,人口约25000余人。其中,镇宁县“古董”苗族人口约1.3万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

安顺蜡染中的苗族蜡染在安顺市三十八个支系的苗族中均有分布,尤其以西秀区的苗族蜡染最为典型,这其中又以蔡官镇梅家庄村、七眼桥镇小关口村、华西办事处黑石头村等为代表。布依族蜡染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乡、丁旗镇、大山乡、募役乡、黄果...

关岭自治县地处北盘江流域,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棉和蓝靛。布依族土布制作工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 北盘江流域一带布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低热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

苗族跳花流传于安顺市的镇宁、普定、西秀区、开发区等地,最为集中的跳花场所为安顺瓦窑村跳花坡。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以上各县、区的苗族同胞都云集于该花坡参加跳花。 苗族跳花传说是古代的苗族的先氏领袖杨鲁开创,杨鲁有个女儿叫“姑呢可”,一...

安顺苗族服饰主要是指居住在西秀区和关岭县两地的苗族同胞的代表性服饰。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方向,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东北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相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与晴隆县、兴仁县、贞丰县隔河相望,西北与六枝特...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贵州各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在贵州境内流传区域很广,主要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分布地主要有独山、思南、石阡、余庆、普定、青岩、印江、黔西、福泉等县(市)。 据《贵州文化志》载:明王朝建立后,于洪武年间实行“调北征南”,“调...

黔剧,是在贵州说唱艺术“扬琴”,即“贵州文琴”的基础上,吸取“贵州梆子”、“贵州弹词”等艺术养份而发展起来的贵州新兴地方戏曲剧种。黔剧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贵阳市、毕节市、安顺市、黔西南、铜仁、盘县等二十多个县(市)。 贵州扬琴又名文琴和贵州弹...

屯堡山歌为屯堡人所特有,屯堡人(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发动“调北征南”从江南带到黔中安顺·带屯军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平坝县天龙镇的天龙村、天台村、二官村及安顺市西秀区的一些屯堡村寨,天龙镇属贵州省平坝县,是安顺百里屯堡文化圈的东大门,位于平坝县...

关岭苗族芦笙舞主要流传在关索镇民族村、上关镇向阳村、普利乡丫新村、永宁镇白岩村等苗族集聚区,以及镇宁自治县、紫云自治县、兴仁县、六枝特区、贞丰县等周边的苗族地区,形成了几个县范围内苗族(西部方言)民间舞蹈文化圈。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坐落于...

安顺唱书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旧州、詹家屯、九溪、吉昌屯、雷屯、郭家屯、张家屯、魏旗屯、丁旗屯、乐平、五里屯等屯堡村寨,尤以西秀区各乡镇屯堡村寨最为密集。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距省会贵阳90公里。处于贵州省中部偏西...

打篾鸡蛋,是贵州省境内仡佬族广泛流传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主要流传于道真、平坝县等县。 平坝县仡佬族打篾鸡蛋主要流传于高峰镇大狗场村大狗场组,大狗场组距平坝县城25公里,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中部,苗岭山脉西北侧,北为高峰镇的白岩村。地处平坝县高峰...

射弩曾盛行于普定县仙马村众多村寨。普定县位于安顺市西部,距安顺城28公里,距贵阳市区120公里,与毕节地区的织金县和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等县接壤,全县面积1091平方公里,人口约42万,辖十一个乡镇,其中四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近3万人...

平坝县仡佬族吃新节主要分布于大狗场村属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地处云贵高原斜坡中部,苗岭山脉西北侧的黔中腹地。大狗场村距县城25公里,村前有大片田畴,是一个仡佬族聚居的村寨。 从口啤资料、历史文献等有关资料推测,平坝县应是仡佬族的的中心发祥地,...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在安顺则主要主要分布在关岭县、镇宁县、紫云县。而在关岭县对布依族“六月六”保存得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木城布依村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向广西丘陵倾斜的斜坡地带,位于贵...

《盘江小调》源远流长,相传在清朝时期,新铺镇大盘江村一吴姓大富人家十分喜爱音乐,曾经邀请乐师来家中传授,吴姓人家还将各村寨弹奏的曲子整理加工归类成106首。现在,仍受人们喜爱并弹奏的小调主要有《一根里》、《刮地风》、《新八谱》、《大洋调》、...

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遗存的一种文化习俗。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东与省会贵阳市、西与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南与黔南州、北与毕节地区分别接壤。安顺市辖西秀、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一区五...

安顺地戏分布于安顺市所属各县、区及周边的清镇、花溪、长顺等县。西起关岭、镇宁,东止平坝、贵阳花溪,北有普定,南为紫云、长顺等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尤以在中部即西秀区各乡镇最为密集。 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梯级状斜坡地带,地势...

  苗族跳花节是贵州的苗族群众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而举行的一种民俗活动,每年约有五万多人到坡上参加跳花,其中以安顺市瓦窑村每年正月初七至初九举行的跳花坡活动最具规模。   跳花活动从正月初六即已开始前期工作,先是在德高望重的寨老主持下用多种万年青树枝组成一棵...

  从古代到近代,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鲜明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其中又以苗族妇女的服饰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湘西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二十多个支系...

  从古代到近代,苗族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最鲜明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其中又以苗族妇女的服饰最具代表性。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湘西苗族包含以“红苗”为主的二十多个支系...

  贵州省安顺市的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苗族洞葬群棺墓中发掘出宋代蜡染衣裙,色彩艳丽,图案严谨,充分展示了安顺蜡染的高超技艺。   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在安顺38...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26个守衙千户所,其中安顺有3个卫、2个守衙千户所,史料上称卫所军士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戏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广泛流行于苗族地区。其中贵州的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

  布依族勒尤是一种木制的双簧直吹乐器,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及南北盘江沿岸的布依族聚居地区。“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这种乐器古已有之,据《布依族简史》记载:“在清乾隆年间普安州畔(今贵州省兴义市)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勒尤大约产生于布依戏...

  布依族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市和贵阳市。布依族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有独唱、对唱、齐唱、重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布依族民歌曲调分“大调”和“小调”两种,“大调”用于婚丧等正式的场合,音调高亢,引人入胜;“小调”往...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据传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据传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

  《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三千多名歌师中。这部史诗,常在麻山一带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吟唱,用的是西部苗族语言,表现形式灵活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