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饰制作技艺(彝族银饰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Ⅷ-40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首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饰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至湘西,曾赋诗描述苗族佩戴“银钏金钗”的状况。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称苗族首饰以银、锡为之,长一尺余。明代《黔记》则谓贵州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而黎平“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联环”。苗族银饰品种很多,包括项圈、银钏、银冠、银花、银腰链、银铃、银耳环和耳坠、银压领和披肩及银戒指和纽扣等等。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其银饰品种也相当丰富,有凤冠、戒指、耳坠和耳环、项圈、银镯、银链、银纽扣等。彝族对襟衣服多用银排纽扣,其中以银虎褂扣最为著名,其造型为虎形,象征威严庄重、吉祥幸福,每逢女儿出嫁,母亲即以银扣钉在嫁衣上,祈求女儿万事如意。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逐渐现代化,原有的文化特色正在失落。因此,保护、继承少数民族银饰制作技艺对于振兴民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四川省布拖县素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布拖彝族银饰按照用途可分为酒具、餐具、首饰等多种。其中酒具包括银酒杯、银酒壶等,餐具包括银碗、银筷子、银盘子等;银首饰品种繁多,包括耳环、手镯、纽扣、戒指、胸牌、领饰、耳链、耳坠、头饰等。这些银饰制品采用錾刻、镂空、镶嵌、吊缀等多种手法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形态各异。
  布拖彝族自古喜爱银饰制品。他们制作的银首饰高贵典雅,实现了服饰、银饰与人体的完美结合。古朴大方、光彩夺目、巧夺天工的银饰制品体现着鲜明的彝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具有民族学、文化学、工艺美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保护、利用布拖彝族银饰民间工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调整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布拖县

保护单位:
布拖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