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库大叶种茶

双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 距今约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是茶属近缘,其分布区域被北回归线平分,横跨澜沧江水系,正好与云南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相重叠,而澜沧江是双江自治县与景谷的界河,北回归线横穿双江自治县境,证明了双江属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目前,双江自治县境内已经发现多处野生古茶树群落。据考证,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树群落面积1.27万亩,海拔2200-2750m,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广、种群密度最大、原生自然植被保存最为完整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同时境内还存有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19822.7亩,它与周边地域一起,构成了茶树起源、演化,被人类发现利用、驯化栽培的完整链条。 双江是茶祖居住的地方 根据詹英佩著《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记载,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时,澜沧江两岸的大山上已有人群活动,这些族群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濮人”。生活在茶树原产地的云南古濮人是最先发现茶、采集茶、吃茶、种茶的族群,他们以茶汤、茶水去油腻、去腥膻、助消化,是真正的茶祖。双江布朗族是云南古濮人的后裔,至今仍保持着远古时候留下的食俗,用大竹筒煮茶叶(或茶花)水加野蜂蜜喝的习惯。 勐库大叶种茶属国家良种 勐库大叶种茶,又名勐库大叶茶、勐库种、勐库茶,属山茶属普洱茶种,根据叶片形态可分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5种类型,原产于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在云南西部、南部各产茶县广泛栽培,为云南省主要栽培品种之一,被我国茶叶界专家誉为“云南大叶种茶的代表”、“云南大叶茶的英豪”、“云南大叶茶的正宗”。1984年11月21日—26日,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在福建厦门召开第二次会议,会议认定勐库种等三十个传统茶树良种作为全国第一批茶树优良品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勐库种为国家品种,编号GS13012-1985。 双江栽培茶的起源 勐库大叶种茶的栽培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傣历946年),据史料《双江傣族简史》记载,公元1484年,双江勐勐土司始祖罕廷法派勐库冰岛村傣民岩庄4人,到缅甸莱弄(驻缅中地区)学习茶叶栽培加工技术和引茶种,归来后,罕廷法即命岩庄等4人于新建的冰岛村佛寺周围首次试行培育茶苗,第一代培育成功150余株,茶母树长大,开花、结果,再继续繁殖发展,成为当今勐库大叶种茶之祖,并在本地陆续传播种植。公元1980年,双江自治县人民政府派员对尚存的茶母树进行考证,最大的一株树龄鉴定为500年,这就是岩庄等4人从缅甸莱弄学习归来后,公元1485年春末夏初所培育移植的茶母树。目前,勐库镇冰岛村尚存500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树4954株。 勐库大叶种茶被广泛引种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双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送给顺宁府茶籽数百斤分发种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顺宁知府琦磷派人到勐库采购茶籽1500公斤在凤山种植。清光绪23年(1897年),云县茶房人士石俊从勐库运回茶籽30驮分给当地农民种植。民国6年(1917年)和民国9年(1920年)云县分别两次引种勐库大叶茶100驮和2.5石。宣统元年(1909年)缅宁通判房景东购买勐库茶籽数百斤推广种植。1923年封维德到勐库购买茶籽数百驮,运至腾冲窜龙、蒲窝两乡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勐库大叶种茶被广泛引种至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昌宁、保山、腾冲等地,1950年—1980年30年内,茶籽被外引种300多万公斤,形成广阔的种植区域。 茶叶是双江的传统支柱产业 根据地方丛书双江自治县《农牧志》记载,“民国初,勐库年产茶万担,民国24年(1935年)9月至民国25年(1936年)8月,双江国税中,仅茶叶一项每担收银3元,完税茶叶7000担,收银2.1万元。根据双江自治县《茶叶志》记载,茶叶税是双江历史上的主要税收源,1958年征收茶叶税20万元,占工商税的42%;1972年征收茶叶税38万元,占工商税的54%;1993年征收茶叶税185.1万元,占工商税的33%。 2014年末,全县茶叶面积160976亩,其中采摘面积117108亩,毛茶总产量9419.2吨,实现茶叶农业产值(毛茶)5.37亿元,增幅达147.48%,全县涉茶人13万人,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128元。通过有机茶园认证1220公顷,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茶叶产地认定5388.7公顷。 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808户,其中:精制加工32户,初制加工776户,仓储能力4000多吨。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3户,销售收入上500万元的5户。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3个;获QS认证32家茶叶加工企业;全县在国内外共设有销售网点127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43个。主要产品4类80多个品种,系列产品主要是普洱茶、绿茶等。注册商标74个,目前使用59个,其中:“勐库”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勐康”获云南省著名商标。产品销往国内20多个省区市、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中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双江处于茶马古道南支道 茶马古道南道从云南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四川甘孜→西藏的昌都→祭隅→波蜜→林芝→拉萨→进入场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富汗。“夷方地”属历史上茶马古道南道支网,包括临沧、双江、沧源、耿马、镇康、永德、凤庆、云县等自然地理相连接的网络式“茶商联络”中心。双江自治县处于南道“夷方地”交易区支网。 勐库大叶种茶北路通过泰恒镇茶市(今博尚镇)远销康藏,有时西藏马帮直接到双江驮运茶叶;南路通过沧源、耿马与缅甸通商;也有当地马帮直接营销茶叶。春茶期间,各地客商组织大批马帮云集到勐库等地收购青毛茶,以驮来的货物交易后的钱采购茶叶,也有以物易物交换茶叶的,最后,各路马帮驮走大宗茶叶。成千上万的马锅头赶着马帮,一代又一代走在茶马古道南道上,唱着永不衰竭的《赶马调》。虽然现今茶叶营销以现代运输方式替代了茶马古道,但县内勐库镇那赛驿道桥仍然保留至今,古道神韵依存。 浓郁的茶文化 双江是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种主体民族杂居。佤族和布朗族是土著民族,世代与茶相依相伴,以茶为饮、引茶入药、用茶做菜,视茶为经济支撑、友谊纽带、健康良药,孕育出各民族底蕴后重,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布朗族的植物传说《茶神传说》和采茶舞均列入双江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文化渗透在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友、节庆、婚丧、建房、祭祀、赕佛、议和结盟都离不开茶。如起房盖屋时,都要包上四小包茶、盐、米祭在房基及四棵外墙柱脚,从示敬天地,通四面八方,财源旺盛;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和五月十九傣族寨子的祭弄日,全村老少由寨子头人领到弄(榕)树旁跪拜,寨主(头人)讲寨史,完后将茶叶等祭品贡在树下,用各颜色的丝线、棉线环绕大树,以求平安。 在茶道茶艺方面,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拉祜族的“雷响茶”和“丁香茶”,佤族的“煮苦茶”和“石板烤茶”,布朗族的“竹筒蜂蜜茶”和“糊米香茶”,傣族的“糯米香茶”和“竹筒茶”。 在第二届中国云南普洱国际博览会举行的2007年“云茶杯”茶艺大赛中,《布朗族糊米香茶》获金奖,《拉祜族丁香茶》获银奖。 同时,茶也派生了许多的茶歌、茶舞。如: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拉祜人民的茶心;佤族的鸡枞陀螺,不仅是飞旋的使者,更是佤族人民的茶性;布朗族的蜂桶鼓,不仅是生命的方舟,更是布朗人民的茶灵;傣族的象脚鼓,不仅是节日的祈福,更是傣族人民的茶魂。

1、地质地貌情况 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森林覆盖率达65%,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茶叶种植的海拔≥1000米,最适宜种植的海拔1000~2000米;土壤类型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土,偏酸性,最适宜种植茶叶的土壤类型是红壤。种植区一般选择在山区、半山区。 2、水文情况 种植区域主要河流有南勐河、南骂河、忙糯河、忙品河、邦驮河 、忙安河、南矮河、邦丙河、小黑江,属澜沧江水系;产地周边常年山清水秀,水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 3、气候情况 种植区域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类型,其特点: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年温差较小,雨热同季。年最高气温36.1℃,年最低气温1.0℃,年均气温20℃左右;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雨季盛期6-8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75%;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小时,≥10℃活动积温7096℃,无霜期≥329天,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茶树生长。

1、产地选择 一般选择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土壤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土,偏酸性,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日照充足的山区、半山区。 2、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1984年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良种的勐库大叶种茶。 3、种植技术要求 3.1、种苗繁育 主要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有性繁殖一般在10~11月份播种,选用饱满、成熟,无病虫害的茶籽;无性繁殖一般在6~9月份,选用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健壮枝条扦插穗繁殖。 3.2、移栽 时间:6~7月中下旬;方式:单行单株或双行单株。规格:单行单株行距1.5米~2米,株距20~25厘米,每亩种植1600~2000株;双行单株大行距1.5米~2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25~40厘米,每亩种植2000~3000株。 3.3、茶园管理 中耕管理:一般每年进行浅耕2次,2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各一次,深度8~10厘米;深耕一次,11月~12月中旬,深度15~20厘米。 培肥管理:基肥以有机肥和农家肥为主,结合茶园深耕,亩施有机肥100~200公斤或农家肥1000~2000公斤。追肥:结合茶园浅耕,每次亩施尿素或三元复合肥10~20公斤;古茶园不施用化肥。 茶树修剪:幼龄茶园一般定型修剪三次以上;投产茶园根据茶树 的树龄、生长势等适时进行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 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按照“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要求,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化学防治严格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古茶园按照“无污染”的要求,不施用化学合成药剂。 3.4、鲜叶采摘 采摘方式:有手采和机采两种。一般选用手采。 采摘时期:春茶3~5月份,夏茶7~8月份,秋茶9~10月份。 采摘要求:鲜叶应保持芽叶完整、鲜嫩、匀净,无褐变,无污染和其它非茶类夹杂物,并用透气良好的竹筐进行盛装,放置于清洁、阴凉处。 4、产品初加工 4.1、加工工艺 勐库大叶种茶是制晒青毛茶、红茶、绿茶的优质原料。 晒青毛茶加工流程:鲜叶→杀青→摊凉→揉捻→晒干→包装。 红茶加工流程: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包装。 绿茶加工流程:鲜叶→杀青→摊凉→揉捻→烘干→包装。 普洱紧压茶加工流程:晒青散茶→发酵→干燥→筛制→蒸压→干燥→检验→包装。 4.2、加工环境 茶叶加工厂房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工环境符合GB 14881的规定。 4.3、产品包装 勐库大叶种茶加工成晒青毛茶时,一般以清洁的布袋或纸箱包装;精制加工产品有袋装和盒装,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食品包装卫生标准,清洁、卫生、干燥、无毒、无异气味。 5、生产纪录 茶树种苗繁育,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各个环节都要有记录,并保存两年以上。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 勐库大叶种茶,属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主干明显,分枝部位高,树姿开展,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叶片大小约17×6厘米,叶面显著隆起,叶肉肥厚较软,叶表富革质,叶色浓绿,叶缘向叶背翻卷,主脉明显,锯齿大而浅;芽叶粗壮,色黄绿,茸毛多,持嫩性强,发芽早,是制晒青毛茶、绿茶、红茶和普洱茶的优良品种。 制晒青毛茶,条索肥壮,显白毫,油润,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浓烈、回甘,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匀完整,耐充泡;制绿茶,白毫显露,条索紧结重实,色泽绿而油润,香气清高,叶底绿而明亮,滋味醇厚;制红茶,色泽油润,金黄显毫,滋味浓烈,汤色浓艳,香气高鲜,叶底红亮;制普洱茶,乌润多毫,滋味醇厚,能消食醒脾。 2、内在品质特征 水浸出物≥31.5%,茶多酚≥19%,游离氨基酸≥2.5%,咖啡碱≥2.0%,儿茶素≥3.0%。 3、质量安全要求 勐库大叶种茶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 5020-2001)标准,勐库大叶种茶原料生产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 5018-2001)标准。

包装规定:
严格执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使用制度。在保护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签订标志使用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地域保护范围:
勐库大叶种茶产地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境内,涉及大文乡、忙糯乡、邦丙乡、沙河乡、勐勐镇、勐库镇6个乡(镇)和勐库华侨管理区、双江农场管理委员会两农场。地理坐标:东经99°35′~100°09′,北纬23°11′~23°48′,南北长64.2公里,东西宽57.9公里,种植总面积1.6万公顷,年产量1.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