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密山市特产

鸡西蒲公英

鸡西蒲公英品质根粗壮,长度可达25-30厘米;叶片多而肥厚,叶色翠绿,叶长圆状倒披针形,叶长可达35-40厘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

鸡西刺五加

鸡西刺五加茎杆粗0.7-3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韧皮部较厚,气微,味微辛。根和根茎圆柱形,条粗。直径0.5-1.5厘米,质硬,断面黄白色,清香味浓郁。

兴凯湖大米

兴凯湖大料的原料种植以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创新研究的“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为主导栽培技术,建立起品种优质化、旱育壮秧模式化、全程机械化和本田叶龄诊断技术管理为内容的“三化一管”技术体系。全面推广应用叶龄诊断、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和航化健身防病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保证充足的营养物质积累。因此,兴凯湖大米纯若矿泉之水;味有玉质之香。 兴凯湖大米的原料种植生产具有“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优势。基地水稻种植执行绿色食品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供应芽种、统一测土配肥、统一农药供应,统一航化植保技术。充分显示出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大农业的生产优势。 兴凯湖大米生产经营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组建米业公司、专业社团等合作组织,形成了5家龙头企业+16家骨干企业的加工强势。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保证了大米外观品相和内在品质,以高质量、高附加值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使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七台河大米

七台河大米,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七台河所处的三江平原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地势平坦且有机质含量高,适宜种植水稻。民国末期,生活在倭肯沿岸的朝鲜族村民压坝种水稻。七台河大米米粒整齐匀称、色泽亮白、晶莹剔透、外形呈椭圆形;蒸煮时饭香四溢,饭粒洁白油亮,入口滑爽、有粘弹性、且软硬适中,品味香醇,冷饭不回生、口感佳。

兴凯湖大白鱼

密山市,以境内蜂蜜山得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密山市是北大荒的发源地,文化底蕴厚,6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在兴凯湖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明。 大兴凯湖由65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造成地壳陷落而形成。小兴凯湖在大湖20万年以后变迁过程中湖水退缩形成。兴凯湖原为我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以盛产“湄沱之鲫”驰誉。又因湖形如“月琴”,故辽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改为兴凯湖。又称兴开湖,是当地赫哲语肯卡的偕音,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兴凯”是满语,“兴凯”的意思为“水耗子”,说明当时兴凯湖中水鼠很多。兴凯湖北面有小兴凯湖,又名达巴库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兴凯湖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清初曾被“禁封”200多年。清末解禁后,陆续有垦荒者来到这里。兴凯湖水域辽阔,湿地广袤,是三江平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东北亚最大的鸟类迁徙通道和停歇繁殖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86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在兴凯湖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 在许多鱼类志中均有兴凯大白鱼这一品种的记载。兴凯大白鱼生活在兴凯湖独特的水域环境中,使其在生理性状上形成一个独特的种群,兴凯湖水质清新、无污染、饵料资源丰富,使得所产大白鱼体色银白、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兴凯大白鱼历来是皇室贡品,也是酒宴上一道佳肴、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的贵重礼品,被誉为我国北方四大淡水名鱼之首,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名贵绿色经济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