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品味来酱牛肉

沙家品味来酱牛肉

  • 更新日期:
  • 获奖日期:
  • 谁家最正宗:
    开封沙家品味来酱牛肉店
  • 荣获:
    “老家河南·百城千味”最具特色地方风味美食
  • 颁发机构:

在七朝古都开封,有家做酱牛肉的,一灶柴火,一锅牛肉,炖了一百年,香了一座城。沙家牛肉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创始人沙金镖从山东来到开封,在徐府街开起了牛肉铺。



◎从清晨就开始排队的酱牛肉店

凌晨两点,梦正酣的时候,沿着开封东大寺寺门回民小吃街向里走不远,有个七尺胡同,顺着胡同向东张望,就能看到有一家灯火通明的店。


这正是沙家的牛肉作坊。


沙家牛肉第四代传人沙梦龙的一天,便从此刻的牛肉作坊开始。从父亲手里接过沙家牛肉店那一天起,十几年来,沙梦龙从未睡过一个囫囵觉。


沙梦龙吩咐伙计从院子里掬来柴火,生火后,将腌制两天两夜的牛肉倒入经历百年烟火的两口大锅。再舀入熬了一个多世纪的老汤。经过至少五小时的炖制,软烂鲜嫩的酱牛 肉才能被送到不远处的店铺。


和着初升的朝阳,一起迎接店门口那长长的队伍。




父亲沙永亮年过古稀,是沙家酱牛肉的第三代传人,店铺虽已交给儿子沙梦龙打理,但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仍离不开他。


沙家牛肉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创始人沙金镖从山东来到开封,在徐府街开起了牛肉铺。

1984年,沙永亮子承父业,而后又将家业传给了沙梦龙。




◎令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八年前的一个清早,天还没亮,沙永亮将刚出锅的牛肉从作坊端到店铺,见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等在门口。一问才知道,中年人的父亲病重,临终之前就想吃一口沙家酱牛肉。中年人半夜就起身,骑自行车走了百十里地,从兰考医院赶到沙家牛肉铺。


沙永亮听了中年人的话,感动得抹了两把泪,挑了两大块顶好的牛肉递给中年人。“当时我跟他说,你父亲这样念着俺家牛肉,你又这么孝顺,这钱我不能收。他非要给,我说这样好了,我只收你三分之一的钱。”




◎一丝不苟,用匠心酱牛肉

沙家酱牛肉吃起来软烂松嫩,细细咀嚼散发着牛肉本身的鲜香。这么好吃的酱牛肉,要做成关键在于四个方面。


首先是要用柴火烧制,沙家牛肉作坊院子里,堆满了柴火,父子俩觉得,“柴火不仅做饭好吃,做出的酱牛肉也比煤气做出的香”。


其次在于食材,沙永亮总是挑选两到三年的公牛肉作为原料。从小就跟着父亲做酱牛肉的沙永亮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到了市场,一眼便能判断牛肉的好坏。




再次是配料,夹腥带血的生肉要先在花椒水里腌渍四十多个小时,上小火炖时还要放入十多种香料。时间和腌料一起注入柔软的纤维,静静地等它们脱胎换骨。


沙家父子觉得,香料虽重要,但绝不能掩盖住牛肉本身的鲜香。沙家传承一百多年的秘制香料与牛肉本身的味道相得益彰,成了无数食客心中永久的记忆。


最后是火候,经过五个小时炖制的酱牛肉也不一定熟透,这个时候要用肉钩挑,熟了的挑出来送入店铺,没熟透的还要再煮一两个小时才能起锅。“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杀菌,哪怕是三伏天,放置三天也不会坏”。


这些方面固然关键,然而最入味的莫过于彻夜的辛勤劳作。酱牛肉醇厚的香味,伴着沙家人满腔的心血,一步步从历史深处走来。


◎“干嘛要那么贪,能把老祖宗这门手艺守住就够了”

牛肉太好吃,名字太响亮,也给沙家父子带来了诸多困扰。在开封,遍地都是沙家牛肉。沿着鼓楼往东走,一路上能发现五六家“沙家”酱牛肉。


《开封日报》曾报道,“满街都是沙家店,鱼目混珠何时休”。谈到遍地的沙家酱牛肉,沙永亮尴尬地笑了:“那么多姓沙的,咱能不让谁打‘沙家’这个招牌?后来一合计,就改名‘沙家品味来酱牛肉’,寓意是有品味之人来吃的酱牛肉。”


也正是由于做的牛肉太好吃,开封市原市委书记梁绪兴多次找到沙永亮,希望沙家牛肉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要钱给钱,要房给房”,可沙永亮却从未松口。


沙家的牛肉每天只煮一锅,大约四百公斤。即使不够卖,也绝不多煮。坚守手工技艺的沙家父子从未将酱牛肉看作是发财致富的工具。他们觉得,一旦实行工业化生产,“牛肉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味儿”。



沙家品味来酱牛肉最正宗出品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