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宾阳县。   宾阳炮龙节发端于宋元时代,清末民初趋于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宋仁宗皇祐年间,狄青率大军赴广西征剿侬智高,在宾阳昆仑关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元宵节,狄青令兵...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它是在古代骆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背景上,以阴阳为本,巧坞(脑)主神,人天地三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为体,气道、谷道、水道“三道”和龙路、火路“两路”为用的民族传统医药。   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直径0.25毫米...

  邕剧是广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五六腔”,流传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它发源于湖南,属皮簧声腔系统,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将之定名为“邕剧”。   邕剧扎根民间,在历代艺...

  多声部民歌指的是织体结构形态为多声部形式的民间歌曲,中国的多声部民歌主要集中在壮、侗、布依、高山、毛南、提价、苗、彝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多数采用二声部形式,少部分为三声部和四声部艺术。   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的加方乡等地,被当地群众称为“欢哈”(意为“...

  壮族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它在长期口头传诵后经壮族文人加工,用古壮字记录下来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形成较为完整的歌谣集。壮族嘹歌全部用古壮字传抄流行,内容相对固定,反映了壮族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状况,主要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和红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