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展茅街道美食名菜

秘制香烤带鱼

带鱼,《宝庆四明志》:“修若练带,名曰带鱼。”说是以前,汉人还被满人统治的时候,满人不让汉人拿刀,七八户人家共用一把刀,由满人管理,要做饭切菜就必须到满人那用。汉人实在受不了,决定反抗。约定以烧火为号,一起杀了满人,但刀都被收着啊,没有武器啊,看着门后有白白的像剑一样的东西(晒干的带鱼),抓起来当剑用,还有甘蔗,叶子像刀一样可以划伤皮肤,也拿来当武器了。 此后,舟山便有了除夕夜烧火群,门后挂带鱼放甘蔗的习俗了。

韭香龙鱼

这种鱼在闽东一带叫“水电”,通身不生一根硬骨,只是一堆胖墩墩的肉。传说,它原先外表并不美,但有一副好心肠。有一次,鳓鱼向龙王要骨头壮身,龙王下令让百种鱼类各捐赠一根骨头。“水定”把唯一的一根硬骨头献了出去,顷刻就瘫软在龙宫门口。龙王问明情由,方知“水定”失去了硬骨,今后实有“软弱”可欺之忧,便对“水定”说:“我赐你一个龙头,别的鱼见到龙头,就像见到我一样恭恭敬敬,不敢欺负你了。 “水定”这才有了如今的嘴脸,所以被称“龙头鱼”。

带鱼冻

“鱼打冻”这道菜经传已久,因为舟山的冬天带鱼多且肥美,但新鲜的带鱼却不方便储存,“鱼打冻”是最适合冬天的另一种储存方式。 久而久之,海边渔民人家的冬日餐桌上就多了这道菜并流淌至今,成为了无数人从小吃到大的记忆美食。

张阿三馄饨

据说,早年张阿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馄饨,走着的时候是担子,停下来便是摊儿,用极薄的面皮,裹上极瘦的猪肉,用猪油做汤底,大受欢迎,便在家附近的弄堂开了家几十平米的小店。久而久之,人人都知道“张阿三馄饨”了。

清蒸玉秃

舟山有句老话“结结煞煞,端上清蒸玉秃”,意思是玉秃这道菜总是宴席的最后一道菜,是大轴菜。玉秃的历史可以在两千多年前的吴越文化中寻觅。 根据《吴地记》《吴越春秋》的记载,公元前505年,伍子胥、孙武在楚国打了大胜仗凯旋。吴王阖闾亲自下厨,烹饪玉秃鱼,为玩接风洗尘,宴请犒劳。

两面黄

米面是浙南、福建一带的渔民带来的,并在舟山生根发芽,流行在沈家门渔港一带。 二十多年前,沈家门大排档开始在全国闻名,米面也从寻常人家的餐桌走上了台面抛头露脸,变成了全舟山人民最为接受的本地小吃,也成了除了海鲜之外的排挡招牌菜。

鳗干鳗丸

鳗干事实上是闽南食物,而沈家门与福建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先,沈家门渔港有大量的福建渔民涌入,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大批福建人定居沈家门,成了移民,鳗干鳗丸就这样从福建传到了沈家门,而舟山的“内洋鳗”制作的鳗干鳗丸,味道绝佳,成了沈家门的特色小吃。

清蒸钓带鱼

舟山人吃带鱼,只吃东海的小带鱼。鱼期未到时,有人拿北方海域的带鱼来卖,本地人一眼就生出了鄙夷。东海带鱼肉质鲜嫩,刚捕捞上来时银光闪闪,最适宜清蒸。然而,即便是本地带鱼,亦有更高级别的。钓带外形完整好看,在起钓的过程中,鱼钩已经扎进了鱼嘴,一扎一拔,鱼血从鱼嘴里渗出,被放血的带鱼往往比其他带鱼更美味。

芹菜炒鳗丝

海边人家吃素,也需要吃得一锅热镬气。在舟山人的饭桌上,有一样小炒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舟山民间家常菜“芹菜炒鳗丝”,原是舟山人传统的通常吃法,现在成了海鲜大排档风味名菜。做“芹菜炒鳗丝”,鳗丝要用舟山“新风鳗鲞”切的丝,大小适中而肥嫩。芹菜一定要用本地芹菜,别具芳香。鳗丝甘美,芹菜清香,才能压得住老酒和鱼肉。

黄鱼鲞烤肉

时间往前20年,彼时立夏,舟山渔场上,渔民凭借听叫声便能轻易捕捞到金灿灿的大黄鱼。而今,人们在怀念中也更加珍惜这越来越珍贵的鲜味。将黄鱼制鲞不仅能够保留鱼的本味,同其他菜入馔更能激发醇厚的味道。鱼与肉,海陆碰撞,相互平衡也共同飞跃。肉不再油腻,而鱼呈饱满圆润,各尽其妙。

红膏呛蟹

舟山渔谚中形容舟山传统食俗风味时,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在老话头:“风鳗、 吊带( 指风干的带鱼),吃场( 味道的意思) 还要数炝蟹。”螃蟹至鲜,无可比拟。而在一众做法中,将梭子蟹腌透生吃,是对于海边人的身份认证,并不属于外乡的胃。 农历九月以后,螃蟹便开始堆积脂肪生膏,此时体质丰满,质量最好。腌好冰箱里放上几个,便让舟山人家有了富足的幸福感。

锅贴海鲜饺

不管南方北方,外焦里嫩的锅贴都是早餐排行榜的前列。《舌尖上的中国2》让南京牛肉锅 贴一炮而红。守在视频前的人馋涎欲滴,舟山人却表示毫不心动。在舟山,海鲜锅贴才是王道。 虾肉馅的、鱼肉的,搭配香菇和肉末,皮薄馅大, 一口下去就一个“鲜”字。

大烤墨鱼

墨鱼叫法众多,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乌鱼蛋最鲜”指的便是雌目鱼的缠卵腺。墨鱼本身肉质肥厚,在传统的舟山本地人家餐桌上用的是最质朴却又耗费时间的做法——烤,实为㸆,大火烧开,中火烧透收汁。调味料深度渗透食材,墨鱼的原味被浓缩,水份被适量抽离,是下饭、过老酒的好小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