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食小吃

锅爆肉(辽宁)

AKA锅包肉,锅包肉可以说是东北菜的顶流了,每个地方的做法略有不同,辽宁的锅包肉更喜欢加点番茄酱或橙汁,甜中带着微酸,特别开胃。猪里脊切片后裹上淀粉下锅炸制,外皮金黄色酥脆,再倒上调好的糖醋汁翻炒。趁热吃,外酥里嫩,酸甜适口,这道菜总是能让人不自觉地多吃几口米饭。

葱烧辽参

葱烧海参是中华特色美食,鲁菜经典名菜。从山东源入,以水发海参和大葱为主料,海参清鲜,柔软香滑,葱段香浓,食后无余汁。是“古今八珍”之一,葱香味醇,营养丰富,滋肺补肾。国内海参产地主要有:山东海参以烟台、威海和青岛为核心,辽宁海参起步比较早,属于传统的海参养殖基地,大连棒棰岛、獐子岛、兴城觉华岛等周边海域。南方海参是以福建为核心。从营养价值来讲,辽刺和山东参为最好,辽刺参和烟台长岛海参外观上几乎没什么差别,生长在同一偏海域,海域水温越冷海参生长周期越慢,品质就越好。

神仙鸡烩八珍

相传春秋时的晋襄公经常外出打猎,有一天他满载猎物而归,当他走到太平县时,感到腹中饥饿。便进入一酒家,聪明的老板娘一眼看见他们放在地上的猎物,便说道:“我看就用你们的猎物准备饭菜吧。”晋襄公倒也痛快,开口便答应了,老板娘随即在他们的猎物中挑了三两只野鸡。还没用了一个时辰。老板娘便为他们端上来一个瓦盆,打开后,香气四溢,晋襄公连汤带肉吃了个干净。惊叹道“寡人今天吃的,真是神仙给我做的美食。”我们的神仙鸡由此而得名。

沁州黄陈醋牛肉

相传在赵匡胤攻打太原时,因久攻不下,士气低落,老百姓杀了自家的耕牛,因为害怕旺火暴露位置不敢大火烹饪,只敢小火慢炖,经过几个时辰的炖煮,牛肉软烂入味,老百姓拿上牛肉过去劳军,赵匡胤倍感激动,士气旺盛,一举攻下太原城,成为一代帝王。至此这道菜品在山西地区广为流传。牛肉选用祁县高品质的安格斯牛肉,搭配上沁洲的小米,柳林的大枣、宁化府的陈醋、平遥长生源的黄酒,使其味道更加醇厚。

汾酒火焰虹鳟鱼

汾酒火焰虹鳟鱼,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十分霸气。这道菜将汾酒与虹鳟鱼巧妙结合,在烹饪过程中还会燃起火焰,极具观赏性。虹鳟鱼的鲜美在汾酒的熏陶下更加突出,鱼肉鲜嫩,酒香四溢。吃这道菜时,就像是在体验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让人陶醉其中。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山西酒文化与美食文化的完美融合。

柏籽羊肉

“柏籽羊肉”选用山西中阳县吃柏树叶、喝柏树林溪水长大的羊,加入当归、鲜香茅草、白胡椒等中草药,用农夫山泉炖制而成。柏籽羊肉肉质细腻,纹理清晰,鲜嫩清香,无腥无膻,并且带有独特的柏籽香味,除含有一般羊肉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具有调血理气,安神补血的功效。

小米辽参
  • “品鉴山西美食 晋享山西味道”十大新派晋菜
  • 所在区域:

这道菜巧妙地将山西的优质小米与珍贵的辽参相结合。小米颗颗饱满,散发着浓郁的谷香,辽参则是滋补佳品,口感弹牙。两者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吃一口,既有小米的软糯香甜,又有辽参的鲜美爽滑。这道菜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像是一场食材之间的完美邂逅,让人感受到了山西美食的创新与融合。

鱼子酱炒小米
  • “品鉴山西美食 晋享山西味道”十大新派晋菜
  • 所在区域:

鱼子酱炒小米,这道菜将普通的小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鱼子酱的鲜美与小米的清香相互映衬,给人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它既有高端食材的奢华,又有亲民食材的朴实。吃起来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每次品尝这道菜,我都会感慨山西厨师的创意与大胆尝试,他们让看似普通的食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山西好风光
  • “品鉴山西美食 晋享山西味道”十大新派晋菜
  • 所在区域:

山西好风光,这道菜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对山西美丽风光的一种赞美。它可能会以山西的特色食材和风景元素为灵感,打造出一道令人惊艳的菜肴。当你品尝这道菜时,仿佛能看到山西那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建筑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它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山西的独特魅力。

霍宴焖猪脸

霍宴焖猪脸,这道菜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猪脸经过精心焖制,肉质软糯,肥而不腻。那独特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山西人民的热情与豪爽。

浑源凉粉

“凉粉”分布于全国各地。“凉粉”通常用土豆、绿豆淀粉制作。山西人可运用当地的红薯、长山药、玉米面、苦荞面、小米等…制作。北宋文学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细索凉粉”(绿豆凉粉)盛行汴梁都城。明代食疗家~韩奕《易牙遗意》记载的“索粉”可“随意荤素浇供,只用芥辣尤妙”,时至今日“芥末旋粉”在山西广为流传,应县人用“葫芦漏瓢”制作的“滴溜儿”凉粉,太原人用“漏杓”制作的“漏鱼儿”凉粉别具一格。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浑源凉粉”加豆腐干、蚕豆,香辣爽口,堪称大同一绝。

柳林碗团

柳林碗团是山西柳林的传统面食小吃,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或碗秃子。“碗团”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碗团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严冬季节,多配豆芽炒食,有时也与羊杂各混炒。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小孩、学生的常食零食。

拉面

山西大把拉面是山西四大面食之一, 与陕、甘、鲁的拉面有所不同,区别在扣数上 可拉到14扣、共28924根、总长达25公里 其状细如发丝、可穿针眼, 面筋柔韧,富有弹力,以圆而细为佳.

头脑

“头脑”是山西特有的一种传统小吃。据记载,“清初六大师”之一傅山隐居故里山西太原后,母亲一度体弱多病。为治母病,傅山选用八种食材,研制出“八珍汤”供母食用。其母多年食用此药膳,不但治好了病,且日益身强体壮。后来,傅山将“八珍汤”传授给一家回民饭馆,并易名“头脑”,“清和元”的名字也是从那时而来。

红面擦尖

红面擦尖,用高粱面制作,因面色发红,忻州人把高粱面叫“红面”。这种吃法,在宋代《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中已有描述。清代《乡言解颐》卷四中有“蝌蚪子”:“麦、菽二屑各半,和面,用木床擦入沸汤中,熟而捞出,拌卤食之……”。

豆面抿尖

抿尖是流行于晋语区的面食,也是山西中部家庭日常的一种面食,也称“抿圪抖儿”。之所以称之为“抿尖”,是因为抿出的形状细细尖尖,因此得名。相传豆面抿尖起源于山西晋中市昔阳县,民国时在晋中地区广泛流传。在太原抿尖被称作“抿圪抖儿”;平遥则根据抿尖的外形,将其称作“擦蝌蚪”、“擦疙瘩”;阳泉更近一步,将其称作“抿虫曲蛐”。在晋南,长治市武乡县对抿尖的称呼更像是山西地区的综合版本,称作“抿蝌蚪”。

扯面

扯面又叫拽面,据考证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的酸汤扯面则与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煮饼类的一种,隋唐时期叫长寿面,因为下锅时久煮不烂,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是历史最悠久的最能代表中华餐饮文化的面品类。

掐圪垯

掐疙瘩又称“揪片”,是山西运城、晋中等地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以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手艺在众多面食中独树一帜。这种面食形如雪片,制作全程无需工具(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指尖的技艺体现无疑。它以锅为器,用锅盛面,分而食之,其乐融融,充分彰显家的温馨、祥和、舒适。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启程前必吃此面,名谓“岁数掐疙瘩”,有岁岁平安之意。

饸饹面

山西饸饹是山西汉族传统的特色面食,起源于宋代。它外形饱满,口感筋道,深受山西人民的喜爱。饸饹的制作过程非常考究,需要选用优质的面粉,经过多次揉搓和发酵,才能制成口感独特的饸饹面皮。而饸饹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猪肉馅、牛肉馅、鸡肉馅等,口味各异,让人百吃不厌。

手擀面

手擀面是山西家家户户经常食用的一种面食, 手擀,是面的关键。 是先用擀面杖擀成皮,再用刀切成面条, 切出的面条粗细均匀,长短一致 口感筋道,面香浓郁,美味健康。

刀拨面

刀拨面与刀削面、拉面、剔尖并称为山西四大面食,在山西面食中是出面速度最快的面。它最为精彩之处是其制作过程,切面技法堪比杂技表演,切面声音被誉为万马奔腾。刀拨出的面呈三棱形,粗细均匀,长短一致,条条散离,筋道滑爽。

剔尖

山西特色“剔尖”剔尖又称拨鱼,是山西晋中、晋南地区非常有名的一种汉族面食。制作者将和好的面团用剔尖器剔成面条,熟练地剔进滚水锅里,稍煮片刻,成为一锅晶莹剔透的剔尖。相传,唐王李世民的叔妹名唤世姑,在山西介休县境内的绵山上诵经修行。在照料患病的老妪时,因不会做饭将面和得稀软,只好用一根尖头筷子试着往开水锅里拨,竟然拨成了粗细均匀的一根根面条。老妪吃得上口,问及名称,世姑因心慌错听为“你叫什么”,便随口报上了乳名“八姑”,剔八姑之名便由此得来,演变至今成为剔尖。

刀削面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 相传,刀削面为唐朝驸马柴绍所创,因其常年征战沙场,没有合适的厨房工具,所以想起用刀来削面,一直流传至今。刀削面也被称为“驸马面”。

山西过油肉

过油肉是晋菜的代表,凸显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刀工,从腌浸到烹制,特别是在调味料的运用上,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明显体现了山西地方风味特色。山西人好吃醋,对醋的炒用在烹调中很有讲究,此菜的用醋方法便是一例。 过油肉色泽金黄鲜艳,味道咸鲜闻有醋意,质感外软里嫩,汁芡适量透明,不薄不厚,稍有明油。 除了传统的用精选瘦肉经过上浆、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笋炒过,还有台蘑过油肉、白菜过油肉、土豆片过油肉、海参过油肉等,质感不同,风味各异,既可佐酒,又可用来拌食面条,是一道非常理想的佳肴。

什锦铜火锅

山西传统风味名菜,每逢寒冬季节,山西中北部地区的大小饭店各式各样的火锅开始应市,无论聚餐还是筵饮都少不得“什锦铜火锅”。将制造精美的铜火锅与色彩缤纷的食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汤浓而不酽,滋味鲜咸适中,烧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丸子松嫩筋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铜火锅要选用大同铜火锅,品种繁多、造型精美,艺术造诣深,作为风味餐具,其更是一种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特别是用餐时点起火来,炉内的火光闪闪,锅中的食物沸腾,光与气交辉,很容易便可让人感受到欢快与温馨的氛围,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葱烧台蘑

山西当地的一道特色菜,选用了山西特有的五台山台蘑,台蘑因无污染、高营养而著称。该菜品用上等的葱白与台蘑高汤勾芡,烧至入味。葱香味浓,苔蘑鲜香适口。 五台山五座台顶的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同时,台蘑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著名中成药“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台蘑。

醋浇羊肉

冬季,大家喜食热量高的食物,便于御寒取暖。羊肉的主要功效就是补肾温阳,所以不宜与醋同食,酸味的醋具有收敛作用,不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与羊肉同吃会让它的温补作用大打折扣。聪明的山西厨师另辟蹊径,醋浇羊肉妙在“浇”上,羊肉快出锅时,快速一“浇”,醋香四溢,又不破坏羊肉的营养。喝上一口醋香的羊汤,便感受唾液疾速的排泄,连头皮的毛孔都跟着打开!吃一口羊肉,又嫩又辣又香,拌上香菜和粉丝一口吃进嘴,那即是在舌尖上跳舞,香气充溢端的口腔,味蕾在酸辣两层间跳动!

虾酱豆腐

“虾酱豆腐”是山西晋中、吕梁交城、汾阳一带的经典名菜,一道制作精良的虾酱豆腐,必须是每一片豆腐的表面都均匀的被虾酱包裹,无论是在锅里还是装在盘里的豆腐表面都冒着大量的气泡,类似蟹眼泡儿,因此,虾酱豆腐在当地也称“睁眼豆腐”。 虾酱是以各种小鲜虾加盐发酵后,经磨细制成的一种黏稠状酱,在发酵储藏期间,蛋白质会分解成氨基酸,使之具有独特的清香,滋味鲜美,回味无穷。而且小虾所含钙质分解后成为易于人体吸收的钙,脂肪转化为脂肪酸,因此虾酱同时也是优质蛋白质、钙和脂肪酸的丰富来源。

糖醋丸子

糖醋丸子,作为一道地地道道的山西菜,让许多人为之倾心,是山西人几代人的舌尖记忆。丸子是普通的油炸食品,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做。但糖醋丸子,有山西的标志性调味料:醋。酥脆的丸子搭配着绵密的老陈醋,糖汁儿的颜色调得明艳鲜亮,咬一口还冒着热气,好吃到停不下来。

扣肉

明清时期,山西交通闭塞,食物也比较单一。而晋商的外出改变了这一格局,经过多年的走南闯北,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宴席扣肉系列。从南到北,扣肉是宴席的主打菜,扒肉条、米粉肉、腐乳肉等,是扣肉的主打菜。 扣肉属于蒸菜,山西特色的烹饪技法,融入了山西和全国各地的食材,制作时沿用着“烧七成,煮八成,要吃熟的上笼蒸”口诀,每一道菜都要运用不同的技法做成半成品,最后再统一蒸熟。这也是扣肉最大的特色之一。 其特点在于颜色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当你咀嚼一块,满嘴流油的时候,爽口而不腻人!

香酥鸡

晋菜当中的中路菜系,它兼收南北之长,尤其将中路菜注重菜肴酥烂,厚味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它制作时将鸡肉先用高汤炖煮,再放入油锅中炸制。成菜色泽红润,吃起来香酥软烂,鲜美多汁。是一道特别适合做下酒菜的美食。 菜品借鉴神仙鸡的卤焖方法,脆浆的作用是使菜品外酥里嫩,成菜不散,呈波浪状,色泽金黄,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是喜庆宴席必备特色菜,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大烩菜

山西大烩菜是山西最具烟火气的特色风味菜,是把各种食材混合在一起制作来吃,味道好,营养丰富。山西大烩菜历史悠久,是几十代人延续下来的一个传统习惯,一般吃烩菜是在“正事”的前一天,村里会有一些人到主人家帮忙,主人招待客人的就是一大锅烩菜。大烩菜内容较为丰富,制作方法简单方便,烩菜的主要原材料一般是肉片、炸豆腐、土豆块、炸肉丸、黄花菜、茄子、豆角、海带和粉条等。此菜汤鲜味厚,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山西的大烩菜由来已久,相传在南宋时期奸臣当道,抗金元帅岳飞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引起了大臣和百姓的公愤。一些文人志士把经过炸制的菜蔬烩在一起,把食材当做秦桧,食其肉,饮其血。 这道菜很快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改良和丰富口感,大烩菜成为山西人心中最隆重的美食。

山西糖醋鱼

糖醋鲤鱼为山西的传统菜肴,是用正宗山西老陈醋、黄河天桥鲤鱼,烹制出的美味佳肴。黄河天桥鲤鱼嘴大鳞少,肉质脆嫩,味道纯正,鲜嫩肥美。《诗经》载:“其岂食鱼,必河之鲤。”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黄河鲤鱼就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食了。柳宗元在《晋问》中云:“河鱼之大,上迎涛波。”可见,黄河鲤鱼古今驰名。这道菜在烹饪方法上,先将鱼投入油锅炸熟,再用著名的清徐老陈醋加糖制成糖醋汁,浇在鱼身上,香味扑鼻,外脆里嫩,酸甜可口。

泡泡油糕

油糕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特色的传统小吃,广泛分布于陕甘宁等地,是使用油炸的一种糕点,呈椭圆形状,馅一般是红糖或者白糖。泡泡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吃起来既甜又软绵,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闻喜饼

闻喜饼是一种山西闻喜县的特色小吃,后有一批山西的厨师前辈,把闻喜饼带到了北京,经营山西面食的饭庄,闻喜饼深受大家的欢迎, 客人只要点主食,都会点一份闻喜饼,因为它带给人“喜庆”之意。

山西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亦称“炸糕”,是油糕中的上品。它的表面有一层高约10余毫米的气泡,远视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如绽丝叶絮,似金菊斗艳,白中徽黄,晶莹透亮 ,被誉为山西食品花丛中的一朵奇葩。

运城软麻花

麻花是山西运城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稷山,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稷山麻花,以香、酥、松、脆闻名于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如今早已走出稷山,遍布全国。

林记头脑

头脑是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农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间,太原各清真饭店都争相推出头脑。在这些饭店中,以林记最为著名。2016年11月在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评选中获奖。头脑,是一种滋补食品。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经常食用,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滋补虚损的功效,晨起食用效果更好。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翠岭天和蛋

天和蛋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十大碗”中的一道甜食。天与甜谐音,和为和气生财,高平人将甜美与和气的寓意加到了这道甜食上面,又因其形状貌似鹌鹑蛋,故名为天和蛋。主要食材为红薯和白面。

鑫炳记太谷饼

鑫炳记由第一代创始人李恒钰于1859年创立,迄今已传承至第五代。鑫炳记太谷饼从选取原料到烘烤出炉,都严格遵照祖传古方。只有通过有经验的师傅亲手揉捏成形的太谷饼,才会饱满均匀、酥而不碎。 鑫炳记精选自高山的全胚芽原麦粒小麦,天然非转基因大豆、芝麻等材料,不含添加剂,保持原始口感与醇香。富含蛋白质、软磷脂、膳食纤维,让你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认一力牛羊肉蒸饺

“认一力饺子馆”1930年由回族人安良田创办。“认一力”由“认主独一,主力无穷”而来的。认一力羊肉蒸饺的馅料除了选用上好的羊肉,还配有砂仁、豆蔻、白芷、荜卜、陈皮、良姜、肉桂、花椒等十多种中药材,这些辅料具有增香、除膻、开胃、助消化之功能。所以,蒸饺不仅吃起来不腻不柴,鲜香适品,而且营养也很丰富。认一力蒸饺的包法也十分讲究,成品要达到“皮薄、边小、馅大,呈半目形,不开口,不露馅”的标准。

冠云平遥牛肉

山西民歌《夸土产》中,第一句就是“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当旅客走进古老的平遥城,善于经营的平遥牛肉经销者,总是先割下一片,用尝一尝的办法招徕顾客,因为他们深谙客人的心理,也深知牛肉的味道会令客人满意。平遥牛肉的特点是色泽红润,肉丝纹络清晰可见,外观十分诱人;吃起来则肉质鲜嫩,浓香扑鼻,咀嚼不费齿力。有趣的是,刚出锅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顿时浓郁的肉香便扑鼻而来,令人口舌生津,唾涎欲滴。

寿阳韩愈茶食

在寿阳县,每逢节日及婚嫁喜庆之时,当地人总要做些茶食来吃,或馈赠亲朋,或祭祖敬神。茶食已成为当地小吃当中名气最大的一种食品。寿阳人也大都知道,全县的茶食,数太安驿一带做的最好吃。但在太安驿,人们则以寿阳县太安驿韩愈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韩愈食品公司)生产的茶食为上品。

壶关羊汤

壶关羊汤是山西壶关的地方传统名吃,汤鲜味浓,饺香肉嫩,发汗驱寒,营养丰富。喝壶关羊汤先要讲究时令,约是从当年中秋到次年清明之间七个多月时间长治人喜欢喝羊汤,而羊汤又以壶关县的最为有名。壶关羊汤的做法是把煮熟的羊下水切成丝,浇上羊骨头老汤,并配上盐、醋、味精、香菜、辣椒等佐料,鲜香味美具有暖中补虚之功效。

鱼羊包

鱼的鲜味加上羊肉的香味,混合到一起,鲜上加鲜,不腥不膻,美味令人难忘。山西榆次的鱼羊包就是选用新鲜鱼肉、新鲜羊肉、家传老汤及多种佐料秘方制做而成的包子,其配膳独特制做精细,不仅营养搭配合理,而且使鱼羊包实现阴阳均衡成为膳食养生的佳肴。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山西运城的特色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稷山,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石头饼

石子饼是山西的一种别具风味的特色小吃。流行于山西运城、永济、临汾、汾阳一带。石子饼有白面和豆面两种,后一种一般供自家食用。由于人们的食性不同,所以白面饼又分为包馅石子饼、糖石子饼与一般石子饼。

大同羊杂

山西省大同羊杂即羊下水,是以羊的头、蹄、心、肝、肠、肺、血等原料烹调制成的地方小吃,亦称羊杂烩汤。羊杂烩汤里加山药粉条, 有荤有素,油而不腻,质醇味美,捞出锅来热气腾腾,香气袭人,吃进肚里味道鲜美,具有明显的驱寒、暖胃、舒身等功效。

大同百花烧麦

百花烧麦作为大同凤临阁的招牌早已是世人皆知的美味了。传说庚子年慈禧太后西逃,路经大同,派太监李莲英到凤临阁点菜,厨师精心制作了九笼“百花烧麦”,透明晶亮的薄皮中包着鸡、鸭、鱼、虾、蟹、牛、羊、猪、兔九种肉馅,在烧麦上端制成牲丹、荷花、玫瑰、芍药、玉兰、月季、秋菊、杜鹃、梅花九种花瓣状,故取名“百花烧麦”,馅内浇以九种与花瓣相应的果汁。

太原一窝酥

一窝酥是太原近代著名的风味小吃,它是由晋阳饭店特一级面点师胡世年老先生于1958年在龙须面的基础上改进创新、烤制而成,成为筵席中的一道佳点。一窝酥现在已发展为夹裹豆沙、枣泥、莲蓉、果料等馅心的系列食品。

山西米面摊黄

摊黄儿是晋东南、晋中等地区的家常小吃名品,又名黄煎,也有人称其为摊馍馍,具有金黄色泽,香醇酥嫩,易于消化的特色。摊黄儿的原料为小米面、玉米面、糜米面、高粱面、荞面等,也可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

太原头脑

“头脑”是山西特有的一种清真小吃,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藕,一条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特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富有营养,具有抚寒喘和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作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酱梅肉荷叶饼

酱梅肉是晋商庄菜的代表菜,也是晋式第三蒸,酱豆腐汁和五花肉相蒸,不仅去腥而且提鲜,因此,命名为“酱梅肉”。宴席当中,成了一道山西地方特色菜。做好的酱梅肉,肉质色泽嫣红粉嫩,入口浓香酥烂,肥而不腻。

红枣蒸黄米

黄米蒸饭是临汾传统的风味食品。制法是将新鲜黄米饭在凉水中浸泡十个小时后,另将红枣、红芸豆放在锅中煮熟备用;然后将黄米捞出,在大铁锅上放上铁鍻;铺上蒸饭片,一层黄米一层芸豆,一层红枣铺放,大火蒸一个小时就好。最后在磁面盆中挤压成糕状,加上 黄米蒸饭白糖才能食用,口感香软。

牛肉窝窝头

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曾经是普通百姓餐桌上的主食,尤其在食物匮乏的年代,能天天吃上窝窝头已经算是幸运了,它是那一代人舌尖上的记忆。据说1900年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路过山西乔家大院,乔致庸就是拿穷苦百姓吃的窝窝头来招待的慈禧太后,老佛爷早已饥肠辘辘,吃完竟然觉得可口香甜。后来回到京城还老想着这一口,可宫里的御膳房怎么也做不出当时的味道。

小米炖辽参

小米炖辽参是名副其实的养生菜。 辽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补肾益精、养血润燥的功效。而小米含有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元素,适合人体消化吸收,有减肥、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二者结合,使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巧妙搭配,酸碱平衡,科学食补,有极强的食疗功效,味道更是鲜咸醇香,回味无穷。

黄芪煨羊肉

黄芪煨羊肉,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菜式,属于晋菜。以羊肉为制作主料,黄芪羊肉汤的烹饪技巧以煮菜为主,口味属于咸鲜。冬天吃羊肉不仅能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还能增加消化酶,修复胃黏膜,而且还能抗衰老。再加上黄芪这味中药一起烹制而成,黄芪煨羊肉可以说是冬天的必备之品了。这道菜绵烂酥软,香味浓郁,非常鲜美。

山西什锦火锅

大同什锦火锅主要集纳八样食材,包括海参、大虾、鱿鱼卷、红烧肉、肉丸子、炸豆腐、黄瓜条、红萝卜条等八样。如今,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有些饭店和人家对什锦火锅进行创新,加入干笋、火腿、鲜贝、鲍鱼片等原料,并以鸡汤作底。锅底浓而不酽、鲜咸适中,烧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丸子入口松嫩、筋道,牛肉香嫩、弹牙……“好的什锦锅离不开好的食材和一锅好汤。

土豆焖鲍鱼

鲍鱼的吃法很多,酒店常见清蒸鲍鱼、蒜蓉蒸鲍鱼、鲍鱼捞饭,其实新鲜的鲍鱼清蒸后,空嘴吃就足够鲜美;新鲜的土豆,简单红烧,也能让人爱不释口;把鲍鱼和土豆搭配在一起炖制,鲍鱼的汁水不丢不洒,全都渗透在锅底的浓汁中,汁水裹紧在每一颗小土豆上,每一个鲜嫩的鲍鱼肉上,也同样被香香的土豆浓汁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