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必吃餐厅 ...更多

胡桃里音乐酒馆

胡桃里音乐酒馆始建于2014年,隶属中国最大的综合音乐实体集团——合纵文化。胡桃里将音乐、文艺、川菜馆、红酒吧融于一体,以酒吧|餐厅|咖啡馆混血儿的全新融合模式,打造一站式娱乐新体验,是比酒吧更具文化氛围的夜生活新地标。

森虎虾尾

“森虎”是郑州市森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创立于2015年,是一家聚焦于“虾尾”单品的餐饮连锁品牌,每年服务消费者超1000万人次。历经5年发展,现已拥有1个中央厨房加工中心及2个供应链仓储配送中心,覆盖河南省30余个辖市及县市,并已着手布局安徽及山东市场。在品牌创始人乔森先生、王虎先生的用心经营下,“森虎”虾尾品牌先后斩获“郑州十佳深夜食堂”、“中国好餐饮100加盟优良品牌”、“中国特色餐饮名店”、“中国百佳绿色餐饮名店”、“裕丰杯·中原名宴奖”等荣誉。

太板一号

2022年安徽特色美食体验100店-“太板一号”是徐州胡友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手工太和板面品牌。作为安徽阜阳太和县的特色小吃,太和板面制作技艺于2015年5月已被列入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友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传承保护板面技艺,树立“精致、文化、创新”的品牌形象,打造中国板面第一品牌。

刘一手火锅

重庆刘一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火锅连锁和特许经营的知名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进取、奋勇争先,将刘一手从一个几百平米的街边火锅小店锻造成一个拥有近500家分店的国际化餐饮集团,在2013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名列第九,年创营业总额超过20亿元,先后被评为中华名火锅、中华餐饮名店、重庆市著名商标等。

太和县经典名菜 ...更多

太和贡椿炒蛋

香椿是太和独有的一种可食用的植物,鸡蛋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意搭配的食物。贡字表达了香椿作为食品的地位,相传在明清时期,椿头深受宫廷喜爱,康熙微服私访来到阜阳,尝到了这种在田间地头的珍馐美味,农妇巧手一炒,加入鸡蛋,顿时香气扑鼻,让人忍俊不禁,流连忘返。令人啧啧称奇,因此进入餐桌,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食用地位。

太和板面

板面作为安徽太和的特色地方小吃,在太和及周边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它以“汤净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赢得了顾客好评。 白白宽宽的面被绿色蔬菜叶盖着,红的羊肉臊子汁液浇在上面,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一大碗端上来,迅速地用筷子在面里搅拌几下,再捞起几根板面放在嘴里,鲜香辣,层层味道在舌尖绽放,再吃上一口蔬菜,喝上一口面汤,一股暖意从胃里升腾而起。

太和县特产手信 ...更多

太和香椿

太和香椿,历史悠久,中国唐代曾用此物作贡礼,清朝时被御封为“贡椿”,名扬天下。太和贡椿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所需要的B、C、蛋白质、磷酸盐、铁、钙、钾等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尤其在谷雨前采摘的椿芽,更是香鲜脆嫩,清香扑鼻,食之能使人提神、明目。既可沏成椿芽茶,又可调拌成面食。据《中国中药大全》记载,椿芽可防止咳嗽、嘶哑、水土不服及妊娠反应等症状。

界首马铃薯

界首马铃薯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成化年间。上世纪50年代,界首马铃薯农场生产的地方品种“界首红皮”享誉国内外;90年代,形成以陶庙、颍南为中心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栽培面积发展到10万亩,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等地。

李兴桔梗

桔梗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又名“小人参”,是我国传统中药材,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功效,长期食用有强身健体、利咽润喉、润肤美容等效果。太和县种植桔梗已有100多年历史,清道光《阜阳县志》称“桔梗”是当时太和地区的特产。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出知颍州(今阜阳市)时有“鸡壅桔梗一称帝,堇也虽尊等臣仆”诗句。南宋诗人谢枋得《赠儒医陈西岩》诗云:“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莫把眼前穷达论,要知良相即良医”。

太和县文化遗产 ...更多

         界首渔鼓,又称道筒子或坠子嗡,行话为"溜兰条儿",源于明代叙事性道情。后由道士以道教为演说题材,到民间传道时流传至界首,约有四百多年历史。   界首渔鼓主要分布于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

界首刺绣是我国北方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品,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技艺传承基本靠口传心授。绣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获得赞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界首刺绣艺人主要分布于西城、舒庄、代桥、顾集、泉阳、光武等乡、镇、办事处的二百多个村庄。界首刺绣针......

         界首市扁担戏俗称"小桃子",又名猴头人子,一台戏,独腿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徐村位于芦村镇东北部,东与太和县接壤,北依河南郸城县,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穷困,为了生计,村民学会了一些耍猴、说唱艺术。大约在清末同治年间,由......

         利辛县清音戏流传淮河、西淝河、涡河两岸,源自安徽琴书。 民国年间,安徽琴书老艺人谷保宽在安徽琴书的腔韵的基础上,吸收花鼓戏、四句推子和"夜落金钱"、"太平年"等地方小调,独创出可以表演小戏的几个调式,如大非板、小非板、慢板、快板、花腔、剁子等。其伴奏乐器主......